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16页 |
| ·PARP1 结构 | 第9页 |
| ·PARP1 的代谢 | 第9-10页 |
| ·PARP 在 DNA 修复中的作用 | 第10-11页 |
| ·PARP1 在细胞死亡中作用 | 第11-12页 |
| ·PARP 与 BRCA | 第12-13页 |
| ·hPARP1 的重组表达 | 第13页 |
| ·临床研究中的 PARP1 抑制剂 | 第13-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hPARP1 在昆虫细胞/杆状病毒中的制备 | 第18-31页 |
| ·前言 | 第18-19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仪器 | 第19-21页 |
| ·菌种与质粒 | 第19页 |
| ·主要酶类及抗体 | 第19页 |
| ·试剂与试剂盒 | 第19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19-20页 |
| ·培养基与主要溶液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1-26页 |
| 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| ·酶切片段割胶回收 | 第22页 |
| ·转化 DH10BAC~(TM)E.coli 细胞 | 第22页 |
| ·重组病毒的提取 | 第22-23页 |
| ·Sf9 昆虫细胞的培养 | 第23页 |
| ·Sf9 昆虫细胞的转染 | 第23页 |
| ·3-氨基苯甲酰胺(3AB)亲和层析柱的合成 | 第23页 |
| ·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和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质粒 pFast-hPARP1 的构建及其表达 | 第24-25页 |
| ·hPARP1 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| 第25页 |
| ·hPARP1 酶的活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结果 | 第26-30页 |
| ·pFast-hPARP1 昆虫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6页 |
| ·免疫杂交试验验证 hPARP1 的表达 | 第26-27页 |
| ·hPARP1 酶的纯化 | 第27-28页 |
| ·hPARP1 活性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hPARP1 稳定性的初步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PARP 抑制剂筛选平台的建立 | 第31-40页 |
| ·前言 | 第31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仪器 | 第31-3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1页 |
| ·试剂与试剂盒 | 第31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31-32页 |
| ·培养基与主要溶液 | 第3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| ·NAD+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PARP 抑制剂测定体系中的影响因素 | 第32页 |
| ·已知 PARP 抑制剂的 IC50测定 | 第32-33页 |
| ·PARP 抑制剂的筛选 | 第33-34页 |
| ·结果 | 第34-39页 |
| ·NAD+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·PARP 抑制剂测定体系中的影响因素 | 第35-36页 |
| ·已知 PARP 抑制剂的 IC50测定 | 第36页 |
| ·PARP 抑制剂的筛选方法评价 | 第36-37页 |
| ·PARP 抑制剂的筛选 | 第37-38页 |
| ·hPARP1 抑制剂 IC50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筛选对 PARP 抑制剂敏感的肿瘤细胞 | 第40-47页 |
| ·前言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| ·细胞 | 第41页 |
| ·试剂与试剂盒 | 第41页 |
| ·材料 | 第41-42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细胞培养液配制 | 第42页 |
| ·细胞培养 | 第42页 |
| ·克隆形成实验 | 第42-43页 |
| ·CCK8 测定细胞增殖-毒性检测 | 第43页 |
| ·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·采用克隆形成和 CCK8 实验筛选 PARP 抑制剂敏感细胞 | 第43-45页 |
| ·PARP 抑制剂对 JF305 细胞及其 MX-1 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| 主要结论 | 第47页 |
| 问题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| 附录: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