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行走系统论文--车架论文

货车后下部碰撞吸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1 绪论第7-14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-8页
   ·国内外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的研究现状第8-12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8-10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具体研究内容第12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2-14页
2 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设计的理论基础第14-21页
   ·汽车碰撞力学分析第14-16页
     ·能量和动量守恒定理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汽车碰撞力学的特点第15-16页
   ·汽车追尾碰撞理论第16-18页
   ·轿车追尾碰撞货车的实例分析第18-20页
     ·高速公路上典型轿车追尾货车事故描述第19页
     ·轿车追尾货车事故的车速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0-21页
3 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的设计第21-31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的理想碰撞模式第21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的功能性要求第21-22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的结构设计第22-30页
     ·设计原理及其吸能方式第22页
  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中基本构件的特性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 ·装置整体结构的设计第25-27页
     ·保险杠连接组件的设计第27页
     ·机械控制部分的设计第27页
     ·缓撞吸能组件的设计第27-3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0-31页
4 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静力学及模态分析第31-42页
   ·Pro/Engineer软件简介第31页
   ·后下部吸能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-34页
     ·三维Pro/E模型的建立第32-34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简化第34页
   ·ANSYS Workbench软件简介第34-36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静态加载仿真第36-38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模态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1-42页
5 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动力学仿真分析第42-58页
   ·ANSYS/LS-DYNA软件简介第42页
   ·有限元算法和参数的控制第42-50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转换与导入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单元参数的选取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材料模型的选用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单元网格的划分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质量块的建模第46页
     ·定义接触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定义约束和初始条件第47-48页
     ·求解基本参数的设定第48-50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100%碰撞仿真结果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·装置的变形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·装置的能量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·装置的加速度分析第53页
   ·货车后下部吸能装置40%偏置碰撞仿真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·装置的变形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·装置的能量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装置的加速度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结论第58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汽车吸能式气囊保险杠的设计与研究
下一篇:基于TRIZ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