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开发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跨境旅游合作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17页 |
·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8-24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·区域经济一体化 | 第18页 |
·开放型经济 | 第18-19页 |
·民族经济 | 第19页 |
·旅游 | 第19-20页 |
·区域旅游 | 第20页 |
·区位论 | 第20-21页 |
·基础理论 | 第20页 |
·区位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·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区域旅游合作内容 | 第21页 |
·区域旅游合作类型划分 | 第21页 |
·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因素 | 第21-22页 |
·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内容 | 第22页 |
·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区位条件分析 | 第24-31页 |
·自然条件 | 第24-26页 |
·珲春地区地理环境 | 第25页 |
·哈桑地区地理环境 | 第25页 |
·罗津先锋地区地理环境 | 第25-26页 |
·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| 第26-31页 |
·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| 第26-27页 |
·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7-31页 |
第四章 图们江开发边境旅游合作区可行性分析 | 第31-39页 |
·开发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SWOT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开发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的必要性 | 第33-35页 |
·有利于做大做强长吉图开发开放窗口城市 | 第33-34页 |
·有利于推动东北亚国际合作 | 第34页 |
·有利于为边疆地区合作发展提供范例 | 第34页 |
·有利于构筑我国边疆地区良好的生态屏障 | 第34-35页 |
·开发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的政策支持 | 第35-36页 |
·通关政策方面 | 第35页 |
·财税政策方面 | 第35-36页 |
·土地政策方面 | 第36页 |
·其他优惠政策方面 | 第36页 |
·开发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有利条件 | 第36-39页 |
·区域间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| 第36-37页 |
·符合国内与国际社会产业发展潮流 | 第37页 |
·符合周边国家边境安全政策 | 第37页 |
·中朝俄三国社会文化相互融合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开发模式及措施 | 第39-45页 |
·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的构架和模式 | 第39-41页 |
·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区域范围界定 | 第39-40页 |
·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发展模式 | 第40-41页 |
·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发展方向 | 第41页 |
·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开发策略 | 第41-43页 |
·俄罗斯哈桑地区、朝鲜罗先地区开发策略 | 第41-42页 |
·中国珲春开发策略 | 第42-43页 |
·开发图们江流域边境旅游合作区的具体措施 | 第43-45页 |
·加强领导,提高认识 | 第43页 |
·建立长效机制,形成轰动效应 | 第43页 |
·调动各方力量,全力加以推进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