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转型与犯罪化--以《刑法修正案》为分析对象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5页 |
一、概念厘清:犯罪化的含义和价值 | 第15-23页 |
(一) 犯罪化产生的背景 | 第15-17页 |
(二) 犯罪化的含义 | 第17-20页 |
1、外国学者观点述评 | 第17-18页 |
2、国内学者观点述评 | 第18-19页 |
3、本文观点 | 第19-20页 |
(三) 犯罪化的价值分析 | 第20-23页 |
二、相关性分析:社会转型与犯罪化的契合 | 第23-34页 |
(一) 社会转型的释义和特点 | 第23-24页 |
(二) 社会转型与犯罪化的关系 | 第24-28页 |
(三) 社会转型中犯罪化的范围 | 第28-31页 |
(四) 我国转型期犯罪化的实现方式 | 第31-34页 |
三、现实考察:我国犯罪化立法的实践反思 | 第34-49页 |
(一) 我国刑法修正案中犯罪化的立法概况及特点 | 第34-43页 |
1、修正案中新增罪名和罪状的情形 | 第35-38页 |
2、修正案中修改罪名和罪状的情形 | 第38-40页 |
3、修正案中修改罪状不调整罪名的情形 | 第40-42页 |
4、修正案中犯罪化的特点 | 第42-43页 |
(二) 刑法修正案犯罪化分析 | 第43-49页 |
1、刑法修正案模式的检视 | 第44-46页 |
2、刑法修正案犯罪化的利弊分析 | 第46-49页 |
四、路径探索:我国犯罪化立法的理性思考 | 第49-58页 |
(一)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路径选择 | 第49-52页 |
(二) 犯罪化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中的理性实施 | 第52-58页 |
1、犯罪化与我国的刑事政策 | 第52页 |
2、犯罪化基准的确立 | 第52-55页 |
3、犯罪化的合理限制 | 第55-56页 |
4、犯罪圈的理性建构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附表清单 | 第61-62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个人简况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