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7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6-23页 |
·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2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| 第27-52页 |
·我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| 第27-31页 |
·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| 第27-28页 |
·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| 第28页 |
·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| 第28-31页 |
·我国农业水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 | 第31-44页 |
·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| 第31-35页 |
·中国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发展 | 第35-38页 |
·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历程 | 第38-44页 |
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环境的影响与挑战 | 第44-52页 |
·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| 第44-46页 |
·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46-51页 |
·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| 第51-52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| 第52-76页 |
·水利工程技术的作用与局限 | 第53-57页 |
·跨流域调水工程与水资源危机 | 第54页 |
·南水北调工程布局 | 第54-55页 |
·南水北调的矛盾与困境 | 第55-56页 |
·南水北调不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| 第56-57页 |
·灌溉水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| 第57-64页 |
·从南涝北旱和秋涝春旱看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方略 | 第57-62页 |
·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方略 | 第62-64页 |
·利用水权市场优化配置农用水资源 | 第64-76页 |
·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| 第64-68页 |
·中国的农用水权制度 | 第68-70页 |
·农用水权制度的选择 | 第70页 |
·农用水权的期权配置 | 第70-74页 |
·水权市场在农用水配置中的作用 | 第74-76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| 第76-101页 |
·中国农村水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现状 | 第76-85页 |
·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分析 | 第77-80页 |
·农村社区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参与权利的缺失 | 第80-81页 |
·基于相关利益群体分析水资源管理中参与的缺失 | 第81-85页 |
·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进程 | 第85-87页 |
·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 | 第85页 |
·以多目标开发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 | 第85-86页 |
·以现代水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 | 第86-87页 |
·人与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 | 第87页 |
·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主要特点 | 第87-89页 |
·治水思想的现代化 | 第87页 |
·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 | 第87-88页 |
·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| 第88页 |
·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| 第88-89页 |
·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借鉴 | 第89-93页 |
·国际水资源管理趋势 | 第89页 |
·发达国家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相关要素分析 | 第89-93页 |
·中国与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差异 | 第93-101页 |
·防洪减灾保障能力 | 第93-94页 |
·抗旱减灾保障能力 | 第94-95页 |
·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 | 第95-96页 |
·水环境及生态安全建设 | 第96页 |
·科技进步与用水效率 | 第96-97页 |
·水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 | 第97-98页 |
·水利发展机制 | 第98-99页 |
·能力建设与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平 | 第99-101页 |
第五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 | 第101-157页 |
·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| 第101-105页 |
·气候变化公众意识 | 第101-102页 |
·机构和体制建设 | 第102页 |
·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| 第102-105页 |
·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 | 第105-111页 |
·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意义 | 第105-108页 |
·节约用水 | 第108-110页 |
·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生活减量化模式 | 第110-111页 |
·水资源健康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| 第111-125页 |
·人类社会用水循环 | 第111-114页 |
·水环境恢复机制与方略 | 第114-120页 |
·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概述 | 第120页 |
·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原则 | 第120-121页 |
·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的方法 | 第121-123页 |
·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| 第123-125页 |
·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 | 第125-127页 |
·水循环机制 | 第125-126页 |
·加强国际合作,明确分工,建立三元应对机制 | 第126-127页 |
·全新的水文伦理观:与水共存 | 第127-132页 |
·地方性知识的价值——以中国哈尼族梯田稻作为例 | 第131-132页 |
·灌溉管理的成功因素——保持传统对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| 第132页 |
·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理想 | 第132-134页 |
·宏观层面的农村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 | 第133页 |
·社区层面的农民参与水资源管理 | 第133-134页 |
·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| 第134-137页 |
·水资源管理中权利配置的善治理论 | 第134-135页 |
·善治视角的水资源管理参与模式 | 第135-137页 |
·“养护者受益”下的水法研究 | 第137-157页 |
·水资源的“公地的悲剧”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缺失 | 第137-142页 |
·现行法律制度下水资源污染之成因分析:基于权能的视角 | 第142-148页 |
·水资源法律制度的重构:“养护者受益”原则之确立 | 第148-15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57-162页 |
·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| 第157页 |
·加强水量、水质和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的管理 | 第157-158页 |
·钢铁、煤炭在中国具有显著的地位,未来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发展争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| 第157-158页 |
·加强对农业水权的保护,保障基本农田用水;全额征收农业开采深层地下水水资源费,逐步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灌溉直至禁采 | 第158页 |
·健全水资源产权制度 | 第158页 |
·完善水资源水权市场制度体系 | 第158-159页 |
·创新新型的水资源价格管理机制 | 第159-160页 |
·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严重偏离水价值,不利于节水 | 第159页 |
·依据行业水经济价值合理提高第二、第三产业水价,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用水效率 | 第159页 |
·大力推行农业用水计量,适度提高农用水价,按方收费按亩返还,促进节约用水 | 第159-160页 |
·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 | 第160页 |
·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资本投入——自愿节约合作机制 | 第160-161页 |
·加强水资源科学技术建设 | 第161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68页 |
致谢 | 第168-1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