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植物抗寒性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·植株形态结构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·膜系统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可溶性糖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8页 |
·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·保护性酶系统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9页 |
·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·基因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·植物抗寒性常用测定方法 | 第21-25页 |
·植物抗寒性实验室测定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植物抗寒性室外测定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2页 |
·材料 | 第25-27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25页 |
·试验材料基本情况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材料准备 | 第26-27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可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·脯氨酸的测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测定方法 | 第29页 |
·丙二酮的测定方法 | 第29页 |
·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田间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60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保护酶系统活性变化 | 第32-37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 SOD 活性变化 | 第32-34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 POD 活性变化 | 第34-36页 |
·讨论 | 第36-37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 | 第37-48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| 第37-41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 | 第41-45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| 第45-48页 |
·自然越冬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| 第48-51页 |
·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人工降温下杂交卫矛及父母本膜透性变化及半致死温度 LT50 | 第51-56页 |
·相对电导率 | 第51-54页 |
·半致死温度 LT50 | 第54-55页 |
·讨论 | 第55-56页 |
·自然越冬下田间生长量变化 | 第56-58页 |
·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讨论 | 第57-58页 |
·抗寒因子综合评定结果 | 第58-60页 |
·抗寒指标之间相关性 | 第58页 |
·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各品种抗寒性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0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72-75页 |
英文详细摘要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