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农药防治(化学防治)论文--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

农药对转Bt基因水稻生理生化及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24页
 1. 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第12-17页
   ·Bt毒蛋白简介第12-14页
   ·Bt毒蛋白的作用机理第14-15页
   ·转Bt抗虫基因作物的应用概况第15-17页
  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的优点第16页
  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的潜在风险第16-17页
 2. 转Bt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第17-19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对天敌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第19页
   ·靶标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的抗性问题第19页
 3. 转Bt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第19-22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第19-20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原则第20-21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第21页
   ·转Bt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第21-22页
 4. 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第22-23页
   ·转基因水稻抗虫性研究第22页
   ·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·转基因水稻功能性研究第23页
 5. 展望第23-24页
第二章 农药对转Bt基因水稻和常规水稻受害级别的影响第24-31页
 摘要第24页
 1. 前言第24页
 2. 材料与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·供试水稻第24-25页
   ·供试虫源第25页
   ·供试农药第25页
   ·试验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农药处理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受害级别调查方法第26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26页
 3. 结果第26-29页
   ·接虫后7天的水稻受害级别第26-27页
   ·接虫后14天的水稻受害级别第27-29页
 4. 讨论第29-31页
第三章 农药对转Bt基因抗虫水稻和常规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第31-44页
 摘要第31页
 1. 前言第31页
 2. 材料与方法第31-33页
   ·供试水稻第31-32页
   ·供试农药第32页
   ·试验方法第32页
   ·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32页
   ·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·草酸含量的测定第33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33页
 3. 结果第33-42页
   ·农药处理对水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3-36页
   ·农药处理对水稻草酸含量的影响第36-39页
   ·农药处理对水稻类黄酮含量的影响第39-42页
 4. 讨论第42-44页
第四章 农药对转Bt基因水稻和常规水稻褐飞虱种群的影响第44-58页
 摘要第44页
 1. 前言第44页
 2. 材料与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·供试水稻第44-45页
   ·供试虫源第45页
   ·供试农药第45页
   ·生命表的构建第45-46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46页
 3. 结果与分析第46-56页
   ·农药对褐飞虱若虫期生命参数的影响第46-49页
   ·农药对褐飞虱成虫期生命参数的影响第49-54页
   ·农药对褐飞虱卵期生命参数的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·农药对褐飞虱下代初孵若虫数和种群趋势指数的影响第56页
 4. 讨论第56-58页
第五章 农药对转Bt基因水稻毒蛋白含量的影响及机制第58-81页
 摘要第58页
 1. 前言第58页
 2. 材料与方法第58-64页
   ·供试水稻第58-59页
   ·供试农药第59页
   ·试验方法第59页
   ·Bt毒蛋白的提取与测定第59页
   ·GOT和GPT活性的测定第59-61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59-60页
     ·操作步骤第60页
     ·谷草转氨酶(GOT)活度测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·谷丙转氨酶(GPT)活度测定第61页
     ·酶活度计算第61页
   ·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第61-63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操作步骤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游离氨基酸含量计算第63页
   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63-64页
     ·主要试剂第63页
     ·操作步骤第63-64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含量计算第64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64页
 3. 结果第64-79页
   ·农药对转Bt水稻不同生长期毒蛋白含量的影响第64-71页
   ·农药对转Bt水稻GOT活性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·农药对转Bt水稻GPT活性的影响第73-75页
   ·农药对转Bt水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75-77页
   ·农药对转Bt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77-79页
 4. 讨论第79-81页
第六章 总讨论第81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9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第97-98页
 1. 发表的论文第97页
 2. 主持和参加的课题第97-98页
致谢第98-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环糊精超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—从大分子到纳米材料
下一篇:禽类Piwill基因与piRNAs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