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有关继续履行的一般理论 | 第11-29页 |
第一节 继续履行的涵义及其性质探讨 | 第11-17页 |
一、 继续履行与实际履行不宜混同 | 第11-12页 |
二、 对继续履行性质的再思考 | 第12-17页 |
第二节 继续履行的正当性基础 | 第17-22页 |
一、 大陆法系——债为“法锁” | 第18-19页 |
二、 英美法系——效率违约理论 | 第19-21页 |
三、 两大法系逐渐融合之趋势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继续履行在违约救济体系中之地位辨析 | 第22-25页 |
一、 继续履行与采取补救措施 | 第22-23页 |
二、 继续履行与损害赔偿 | 第23-25页 |
第四节 继续履行的适用条件及其限制 | 第25-29页 |
一、 继续履行之适用情形 | 第25-27页 |
二、 继续履行在适用中的限制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继续履行在适用中的问题——预约合同之继续履行实证分析 | 第29-39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实务中的争议 | 第30-33页 |
一、 肯定的态度 | 第30-31页 |
二、 否定的态度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问题的剖析——对上述判决理由之归纳与分析 | 第33-39页 |
一、 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| 第33页 |
二、 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| 第33-35页 |
三、 债务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——法律不得强制当事人签订本约 | 第35-37页 |
四、 当事人未就本约达成合意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