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导论 | 第14-25页 |
一、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三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1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和框架 | 第21-22页 |
五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22-25页 |
第1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| 第25-61页 |
·时代背景 | 第25-32页 |
·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| 第25-26页 |
·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| 第26-27页 |
·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| 第27-29页 |
·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| 第29-30页 |
·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| 第30-32页 |
·社会历史条件 | 第32-38页 |
·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| 第32-33页 |
·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| 第33-35页 |
·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经验是要消灭贫穷 | 第35-37页 |
·当代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是幸福民生 | 第37-38页 |
·思想理论来源 | 第38-61页 |
·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| 第38-43页 |
·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 | 第43-49页 |
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| 第49-54页 |
·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| 第54-61页 |
第2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民生建设思想 | 第61-90页 |
·实现共同富裕是民生建设的根本目标 | 第61-67页 |
·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探索 | 第61-63页 |
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| 第63-65页 |
·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的确立 | 第65-67页 |
·党的基本路线开辟民生建设的正确路径 | 第67-71页 |
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本途径 | 第67-68页 |
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保证 | 第68-69页 |
·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大发展动力 | 第69-71页 |
·“三步走”战略科学规划民生建设的步骤 | 第71-80页 |
·“三步走”战略的制定依据 | 第71-73页 |
·“三步走”战略的制定过程 | 第73-79页 |
·“三步走”战略的特点和意义 | 第79-80页 |
·维护政治稳定是民生建设的内在要求 | 第80-90页 |
·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性力量 | 第80-81页 |
·社会主义国体政体是制度保障 | 第81-83页 |
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政治保证 | 第83-85页 |
·维护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是思想基础 | 第85-87页 |
·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社会基础 | 第87-90页 |
第3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民生建设思想 | 第90-117页 |
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建设的价值取向 | 第90-98页 |
·马克思主义注重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| 第91-93页 |
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| 第93-94页 |
·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的意义 | 第94-98页 |
·党的基本纲领充实民生建设路径的内涵 | 第98-106页 |
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 | 第99-101页 |
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 | 第101-103页 |
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 | 第103-106页 |
·新“三步走”战略细化民生建设的步骤 | 第106-111页 |
·新“三步走”战略的制定依据 | 第106-107页 |
·新“三步走”战略的制定过程 | 第107-109页 |
·新“三步走”战略的意义 | 第109-111页 |
·搞好农业和深化国企改革推动民生建设 | 第111-117页 |
·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第一位的大问题 | 第111-114页 |
·深化国企改革筑牢民生建设经济基础 | 第114-117页 |
第4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民生建设思想 | 第117-144页 |
·以人为本是民生建设的根本理念 | 第117-123页 |
·以人为本昭示民生建设的目的 | 第118-121页 |
·以人为本确认民生建设的动力 | 第121-123页 |
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生建设路径新概括 | 第123-129页 |
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| 第124-126页 |
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明概括 | 第126-127页 |
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| 第127-129页 |
·五位一体是民生建设的最新总体布局 | 第129-137页 |
·社会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要求 | 第129-131页 |
·民生建设总体布局的嬗变过程 | 第131-135页 |
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意义 | 第135-137页 |
·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民生建设新举措 | 第137-144页 |
·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决策 | 第137-139页 |
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 | 第139-144页 |
第5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三个理论成果比较分析 | 第144-169页 |
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三个理论成果的相同点 | 第144-158页 |
·共同的理论地位 | 第144-146页 |
·共同的哲学基础 | 第146-148页 |
·共同的价值取向 | 第148-151页 |
·共同的理论品质 | 第151-154页 |
·共同的根本要求 | 第154-158页 |
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三个理论成果的相异点 | 第158-169页 |
·不同的立论视角 | 第158-161页 |
·不同的理论聚焦点 | 第161-165页 |
·不同的民生建设基本方略 | 第165-169页 |
第6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| 第169-176页 |
·有助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发展新境界 | 第169-171页 |
·有助于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新成就 | 第171-173页 |
·有助于树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善民生新典范 | 第173-176页 |
结语 | 第176-1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9-186页 |
致谢 | 第186-18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