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碳建筑技术评估体系指标构架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序 | 第9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5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1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·论文研究框架 | 第23页 |
·论文创新点及研究对象限定 | 第23-25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对象限定 | 第24-25页 |
2 低碳建筑评价基本理论研究 | 第25-46页 |
·低碳建筑相关介绍 | 第25-26页 |
·概念辨析 | 第25-26页 |
·低碳建筑的内涵 | 第26页 |
·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指标分析 | 第26-44页 |
·英国BREEAM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| 第26-30页 |
·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| 第30-34页 |
·加拿大GBTOOL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| 第34-37页 |
·德国DGNB | 第37-40页 |
·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| 第40-44页 |
·指标整理与技术分类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3 低碳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| 第46-58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构建原则 | 第46-48页 |
·构建思路 | 第46-47页 |
·构建原则 | 第47-48页 |
·指标预选集 | 第48-56页 |
·绿化系统低碳技术 | 第48-50页 |
·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 | 第50-53页 |
·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| 第53-55页 |
·建筑设备低碳技术 | 第55页 |
·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 | 第55-56页 |
·指标构架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4 指标权重研究 | 第58-69页 |
·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| 第58页 |
·层次分析法(AHP)基本原理 | 第58-62页 |
·层次分析法介绍 | 第58-59页 |
·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| 第59-60页 |
·矩阵一致性确定方法一致性比率法 | 第60-62页 |
·准备工作 | 第62-6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| 第62-63页 |
·设计调查问卷 | 第63-64页 |
·调查问卷专家领域分析 | 第6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计算 | 第64-66页 |
·计算过程 | 第64-65页 |
·各领域专家的指标权重 | 第65-66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指标权重算数平均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5 评价方法研究 | 第69-76页 |
·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69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| 第69-71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 | 第69-70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| 第70-71页 |
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应用 | 第71-75页 |
·评语等级 | 第71-72页 |
·计算过程 | 第72-75页 |
·评分原则 | 第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6 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| 第76-85页 |
·案例介绍——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 | 第76-77页 |
·案例所用低碳技术 | 第77-82页 |
·绿化系统低碳技术 | 第77-78页 |
·能源供给低碳技术 | 第78-79页 |
·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| 第79-80页 |
·建筑设备低碳技术 | 第80-81页 |
·运营管理低碳技术 | 第81-82页 |
·评分统计表 | 第82-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7 结论 | 第85-87页 |
·总结 | 第85页 |
·展望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附录A | 第91-95页 |
附录B | 第95-97页 |
表索引 | 第97-99页 |
图索引 | 第99-10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1-10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