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30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7页 |
·强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| 第14-17页 |
·强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地形放大效应研究 | 第17-24页 |
·强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失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| 第24-27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7-29页 |
·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29-30页 |
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| 第30-40页 |
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30-31页 |
·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| 第31-38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31-32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32-33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33-34页 |
·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| 第34-36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6-37页 |
·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“5.12 汶川地震”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面台站地震动特性分析 | 第40-65页 |
·概述 | 第40-41页 |
·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典型地面台站峰值加速度监测特征 | 第41-48页 |
·地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特征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上下盘地面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比特征 | 第45-48页 |
·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典型地面台站地震动频谱响应特征 | 第48-51页 |
·地面地震动频谱响应特征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上下盘地面地震动频谱响应对比特征 | 第49-51页 |
·汶川地震宏观影响场与地震烈度衰减特征 | 第51-53页 |
·“5.12 汶川地震”自贡地形地震台阵监测特征分析 | 第53-64页 |
·自贡地形地震台阵振幅响应特征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自贡地形台阵频谱响应特征分析 | 第59-64页 |
·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4章 山区复杂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调查研究 | 第65-104页 |
·概述 | 第65页 |
·典型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分析 | 第65-80页 |
·刘家湾滑坡 | 第66-73页 |
·赵家山滑坡 | 第73-80页 |
·斜坡地震动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0-94页 |
·斜坡地震地质灾害与发震断裂的关系 | 第80-82页 |
·斜坡地震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| 第82-84页 |
·斜坡地震地质灾害与岩性的关系 | 第84-86页 |
·斜坡地震地质灾害与岩体结构特征的关系 | 第86-90页 |
·斜坡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波作用的关系 | 第90-94页 |
·典型P,S 波特征及其动力作用定性分析 | 第94-97页 |
·强震作用下高位滑坡形成条件及抛射运动程式分析 | 第97-102页 |
·强震高位滑坡形成的条件 | 第98-99页 |
·强震高位滑坡堆积体特征 | 第99-100页 |
·强震高位滑坡运动程式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·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5章 “汶川余震”作用下斜坡响应规律监测研究 | 第104-161页 |
·概述 | 第104-105页 |
·青川东山~狮子梁斜坡平硐地震动响应监测分析 | 第105-129页 |
·斜坡监测区工程地质条件综述 | 第105-107页 |
·斜坡平硐典型余震监测记录特征 | 第107-110页 |
·斜坡地震动振幅、频率及持时响应特征分析 | 第110-121页 |
·典型余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分析 | 第121-126页 |
·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| 第126-129页 |
·青川桅杆梁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分析 | 第129-145页 |
·斜坡监测区工程地质条件综述 | 第129页 |
·斜坡典型余震监测记录特征 | 第129-133页 |
·斜坡地震动振幅、频率及持时响应特征分析 | 第133-138页 |
·典型余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分析 | 第138-141页 |
·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| 第141-145页 |
·绵竹九龙镇山前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分析 | 第145-159页 |
·斜坡监测区工程地质条件综述 | 第145-146页 |
·斜坡典型余震监测记录特征 | 第146-149页 |
·斜坡地震动振幅、频率及持时响应特征 | 第149-153页 |
·典型余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分析 | 第153-156页 |
·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| 第156-159页 |
·小结 | 第159-161页 |
第6章 强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数值分析 | 第161-201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161-162页 |
·数值分析的关键问题处理 | 第162-163页 |
·地震波的选取 | 第162页 |
·计算模型边界及重力设定 | 第162页 |
·阻尼设定 | 第162-163页 |
·不同地貌地震动响应分析 | 第163-177页 |
·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163-164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64-177页 |
·不同岩性组合地震动响应分析 | 第177-191页 |
·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177-179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79-191页 |
·不同岩体结构地震动响应分析 | 第191-195页 |
·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191-192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92-195页 |
·不同坡度的河谷斜坡地震动响应分析 | 第195-199页 |
·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195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95-199页 |
·小结 | 第199-201页 |
结论及展望 | 第201-204页 |
致谢 | 第204-2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5-21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2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