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评述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2 相关的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| 第18-24页 |
·相关的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 | 第18页 |
·社会融合 | 第18-19页 |
·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4页 |
·组织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社会资本理论 | 第21-24页 |
3 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规模现状 | 第24页 |
·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社会支持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就业支持现状 | 第25页 |
·精神支持现状 | 第25页 |
·劳务支持现状 | 第25页 |
·资金支持现状 | 第25-26页 |
·社会交往支持现状 | 第26-27页 |
4 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0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规模较小 | 第27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多 | 第27-30页 |
·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| 第27-28页 |
·社会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存在局限性 | 第28页 |
·城市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接纳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| 第28-29页 |
·用人单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| 第29-30页 |
5 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7页 |
·主观因素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主观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·主观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客观因素分析 | 第33-37页 |
·客观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·客观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6 促进哈尔滨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对策 | 第37-44页 |
·政府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地位 | 第37-40页 |
·创新户籍制度管理 | 第37-38页 |
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改革就业制度 | 第39页 |
·创新社会管理 | 第39-40页 |
·社会组织要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水平 | 第40-41页 |
·城市社区要充分发挥接纳功能 | 第41-42页 |
·企业要搭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平台 | 第42-43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要增强城市适应能力 | 第43-44页 |
·加强科学知识学习 | 第43页 |
·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| 第43页 |
·加强道德法制教育 | 第43-44页 |
7 结论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