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意义 | 第7-8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晋剧及新编大型古装晋剧《武则天与狄仁杰》简介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晋剧概况 | 第11-14页 |
一、 晋剧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1-12页 |
二、 晋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| 第12页 |
三、 晋剧的剧目 | 第12-13页 |
四、 晋剧音乐的构成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新编大型古装晋剧《武则天与狄仁杰》简介 | 第14-19页 |
一、 剧情内容简介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剧目音乐创新简论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主要人物唱腔音乐分析 | 第19-49页 |
第一节 主要人物唱腔旋律的基本特征 | 第19-40页 |
一、 唱腔特性音调的贯穿 | 第19-30页 |
二、 唱腔的音阶及调式特征 | 第30-40页 |
第二节 唱腔中拖腔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| 第40-49页 |
一、 唱腔中拖腔的位置及作用 | 第41-47页 |
二、 唱腔中拖腔的类型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唱腔与唱词关系分析 | 第49-69页 |
第一节 唱腔与唱词音调关系分析 | 第49-54页 |
一、 唱腔音型与字调调值同向 | 第49-52页 |
二、 唱腔的旋律趋向与唱词语调相符 | 第52-54页 |
第二节 唱腔与唱词句式结构划分的关系分析 | 第54-60页 |
一、 唱腔句式结构划分 | 第55-57页 |
二、 唱词句式结构划分 | 第57-58页 |
三、 唱腔与唱词句式结构呈“一对一”关系 | 第58-59页 |
四、 唱腔与唱词句式结构呈“一对多”关系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唱腔句式的变化及表现作用 | 第60-69页 |
一、 句前加帽及表现作用 | 第61-63页 |
二、 句中加腰及表现作用 | 第63-65页 |
三、 句末加尾及表现作用 | 第65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