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季相变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| 1 绪论 | 第13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3-17页 |
| ·国内外校园植物景观的发展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内外植物季相变化的研究和利用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2 校园植物季相景观的相关认知 | 第21-27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21页 |
| ·季相和季相变化 | 第21页 |
| ·季相植物 | 第21页 |
| ·校园植物 | 第21页 |
| ·季相植物的分类 | 第21-24页 |
| ·季相观叶植物 | 第22页 |
| ·季相观花植物 | 第22-23页 |
| ·季相观果植物 | 第23页 |
| ·以其他部位为观赏对象的季相植物 | 第23-24页 |
| 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7页 |
| ·植物学基础 | 第24页 |
| ·园林美学基础 | 第24-25页 |
| ·景观生态学基础 | 第25页 |
| ·色彩学基础 | 第25-26页 |
| ·环境心理学基础 | 第26页 |
| ·植物造景理论基础 | 第26-27页 |
| 3 校园植物季相景观特性以及营建方法 | 第27-37页 |
| ·校园植物季相变化的审美属性 | 第27-31页 |
| ·生态属性 | 第27页 |
| ·园林美学属性 | 第27-30页 |
| ·文化属性 | 第30-31页 |
| ·校园植物季相景观的功能特性 | 第31-33页 |
| ·景观生态功能 | 第31-32页 |
| ·人文科教功能 | 第32页 |
| ·社会经济功能 | 第32-33页 |
| ·季相景观营建的重要性 | 第33-34页 |
| ·弥补自然本身季相景观的不足 | 第33页 |
| ·保持季相景观的可持续性 | 第33-34页 |
| ·营造景观意境 | 第34页 |
| ·季相景观营建遵循原则 | 第34-37页 |
| ·遵循生态性原则 | 第34-35页 |
| ·遵循艺术性原则 | 第35页 |
| ·遵循色彩原则 | 第35-36页 |
| ·遵循文化性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4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季相变化与季相植物应用 | 第37-59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区位概况 | 第37-39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简介 | 第37-38页 |
| ·福州市地理气候 | 第38页 |
| ·福州市植被概况 | 第38-39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的构成 | 第39-41页 |
| ·校园内各主要功能区植物季相变化特点与植物配置 | 第41-49页 |
| ·教学区 | 第41-42页 |
| ·生活区 | 第42-43页 |
| ·休闲娱乐区 | 第43-44页 |
| ·体育运动区 | 第44页 |
| ·科研实验区 | 第44-45页 |
| ·实习基地 | 第45-46页 |
| ·道路 | 第46-47页 |
| ·水体 | 第47-49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季相植物的应用 | 第49-59页 |
| ·季相观叶植物以及其应用 | 第49页 |
| ·季相观花植物以及其应用 | 第49-50页 |
| ·季相观果植物以及其应用 | 第50-59页 |
| 5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季相景观评价以及优化方案 | 第59-80页 |
| ·校园植物季相变化的景观特征分析以及景观评价 | 第59-72页 |
| ·校园植物季相变化的景观特征分析 | 第59-64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季相景观总的特点分析 | 第64-68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各功能区植物季相景观评价 | 第68-72页 |
| ·福建农林大学季相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| 第72-74页 |
| ·季相景观优化措施 | 第74-80页 |
| ·优化思路 | 第74-75页 |
| ·具体改进措施 | 第75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| 附录一 权重调查表 | 第83-85页 |
| 附录二 各功能区植物季相景观综合评分表 | 第85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