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刑事诉讼法论文

刑事证据认证制度研究--以“赵作海案”为切入点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引言第13-15页
一、刑事证据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5-25页
 (一) 认证的概念与意义第15-17页
  1. 认证的概念第15-16页
  2. 认证的意义第16-17页
 (二) 认证制度价值第17-19页
  1. 价值的涵义第17-18页
  2. 刑事证据认证制度价值第18-19页
 (三) 认证的方法与内容第19-23页
  1. 认证的方法第19-20页
  2. 认证的内容第20-23页
 (四) 认证的程序与要求第23-25页
  1. 认证的程序第23-24页
  2. 认证的要求第24-25页
二、由个案看我国刑事证据认证制度的缺陷第25-35页
 (一) “赵作海案”认证前提条件的缺陷第26-30页
  1. 认证前证据出示方面存在缺陷第26-27页
  2. 认证前交叉询问方面存在缺陷第27-29页
  3. 认证前缺乏专家证人的辅助第29-30页
 (二) “赵作海案”认证的缺陷第30-33页
  1. 认证主体存在缺陷第30-31页
  2. 认证方式存在缺陷第31-33页
 (三) “赵作海案”认证缺陷的普遍性第33-35页
  1. 认证制度立法存在缺陷第33-34页
  2. 认证制度存在普遍缺陷第34-35页
三、我国刑事证据认证制度的完善第35-51页
 (一) 规范认证前提程序第35-43页
  1. 规范出示证据的方式和范围第35-38页
  2. 严格采纳交叉询问规则第38-42页
  3. 适当引进专家证人制度第42-43页
 (二) 完善我国刑事证据认证制度的具体建议第43-47页
  1. 完善刑事庭审认证立法制度第43-44页
  2. 严格限定当庭认证证据的范围第44-46页
  3. 建立认证异议制度第46-47页
 (三) 规范判决书的制作第47-51页
  1. 规范刑事判决书的必要性第47-48页
  2. 规范刑事判决书的制作过程第48-51页
结语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后记第54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审查逮捕中的运用
下一篇:论执行回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