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女寺地区沙一下亚段沉积特征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| ·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混合沉积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3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·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| 第14-18页 |
| ·构造特征 | 第14-15页 |
| ·地层特征 | 第15-17页 |
| ·层序地层特征 | 第17-18页 |
| 第3章 混合沉积特征 | 第18-26页 |
| ·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·陆源碎屑岩 | 第18页 |
| ·碳酸盐岩 | 第18-19页 |
| ·混合沉积的分类及特征 | 第19-26页 |
| ·混合沉积的命名和分类 | 第19-22页 |
| ·同一岩层内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 | 第22-24页 |
| ·混积层系 | 第24-26页 |
| 第4章 沉积相及混合沉积成因模式研究 | 第26-49页 |
| ·沉积相分析 | 第26-34页 |
| ·单井相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·沉积相类型 | 第30-34页 |
| ·沉积序列 | 第34页 |
| ·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特征 | 第34-39页 |
| ·剖面相特征 | 第34-37页 |
| ·平面相特征 | 第37-39页 |
| ·混合沉积作用研究 | 第39-45页 |
| ·混合沉积作用及实例 | 第39-44页 |
| ·研究区的混合作用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混合成因模式研究 | 第45-49页 |
| ·国内外混合沉积模式进展及现状 | 第45-48页 |
| ·研究区的混合沉积成因模式 | 第48-49页 |
| 第5章 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 | 第49-59页 |
| ·储层特征 | 第49-56页 |
| ·不同岩石类型的储层特征 | 第49页 |
| ·储集空间类型 | 第49-52页 |
| ·储集性能特征 | 第52-55页 |
| ·典型沉积相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| 第55-56页 |
| ·有利储集区块预测 | 第56-59页 |
| ·储集相带类型 | 第56-57页 |
| ·有利储集区块预测 | 第57-59页 |
| 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5-66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