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河油田奥陶系艾丁可果断裂控制缝洞型储层发育特征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外岩溶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岩溶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·主要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塔河油田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8页 |
| ·工区位置 | 第14页 |
| ·区域构造背景与演化 | 第14-18页 |
| 第3章 艾丁可果断裂特征 | 第18-23页 |
| ·断裂基本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·断裂期次划分 | 第19-23页 |
| ·加里东中期断裂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·海西早期断裂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·可果断裂活动历史分析 | 第21-23页 |
| 第4章 奥陶系地层、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 | 第23-38页 |
| ·地层及地震层序 | 第23-24页 |
| ·奥陶系岩石类型与特征 | 第24-29页 |
| ·沉积特征 | 第29-34页 |
| ·沉积相特征 | 第30-32页 |
| ·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| 第32-34页 |
| ·成岩作用类型 | 第34-38页 |
| ·胶结作用 | 第34-35页 |
| ·新生变形作用 | 第35页 |
| ·压实、压溶作用 | 第35-36页 |
| ·溶蚀作用 | 第36-37页 |
| ·白云石化作用 | 第37页 |
| ·破裂作用 | 第37-38页 |
| 第5章 中下奥陶统岩溶作用特征 | 第38-52页 |
| ·古岩溶作用的识别标志 | 第38-43页 |
| ·钻井录井识别溶洞 | 第38-40页 |
| ·测井曲线上岩溶作用标志 | 第40页 |
| ·岩溶储层地震响应 | 第40-43页 |
| ·海西早期岩溶判识依据 | 第43-46页 |
| ·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特点及模式 | 第46-52页 |
| ·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特点 | 第46页 |
| ·岩溶旋回与岩溶模式 | 第46-52页 |
| 第6章 储层特征与识别 | 第52-64页 |
| ·储层的基本特征 | 第52-53页 |
| ·储集空间类型 | 第53-56页 |
| ·孔隙 | 第54-55页 |
| ·裂缝 | 第55-56页 |
| ·溶洞 | 第56页 |
| ·储层类型划分与识别 | 第56-60页 |
| ·储层分布特征 | 第60-64页 |
| ·平面分布特征 | 第60-61页 |
| ·纵向分布特征 | 第61-64页 |
| 第7章 断裂对储层发育控制作用研究 | 第64-76页 |
| ·断裂构造对岩溶型储层的影响 | 第64-69页 |
| ·断裂构造与裂缝-孔洞型储层的关系 | 第69-73页 |
| ·断裂构造与裂缝型储层发育密切相关 | 第70-71页 |
| ·裂缝与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| ·储层评价 | 第73-76页 |
| 结论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