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“虚毒”理论在肝硬化的发病中的作用 | 第11-16页 |
(一) 对毒邪的认识及探讨 | 第11-12页 |
1. 湿热疫毒 | 第11页 |
2. 水毒污染,虫积作胀 | 第11-12页 |
3. 酒毒 | 第12页 |
(二) 虚毒致病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 脏虚毒侵,虚毒搏结 | 第12页 |
2. 虚实兼夹,伤及多脏 | 第12-13页 |
3. 易滋生痰凝、血瘀 | 第13页 |
(三) 基于“虚毒”论治肝硬化 | 第13-14页 |
1. 养血柔肝为本,调补肝脾肾 | 第13页 |
2. 祛邪毒毋忘伤正 | 第13-14页 |
3. 配以化瘀软坚利水之品 | 第14页 |
(四) 小结 | 第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-16页 |
第二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| 第16-36页 |
(一) 运用仲景思想辨治乙型肝炎的体会 | 第16-20页 |
1. 实脾 | 第16页 |
2. 疏肝 | 第16-17页 |
3. 温通 | 第17-18页 |
4. 退黄 | 第18-19页 |
5. 和胃 | 第19-20页 |
(二) 乙型肝炎治疗用药心得 | 第20-23页 |
1. 清热利湿用药 | 第20页 |
2. 疏肝理气用药 | 第20页 |
3. 柔肝用药 | 第20页 |
4. 和胃用药 | 第20页 |
5. 化瘀用药 | 第20-21页 |
6. 补肾用药 | 第21页 |
7. 降低转氨酶用药 | 第21页 |
8. 纠正蛋白代谢紊乱的中药选用 | 第21页 |
9. 血清胆红素增高及黄疸用药 | 第21页 |
10. 肝脾肿大的用药 | 第21-22页 |
11. 胁痛用药 | 第22页 |
12. 护肝用药 | 第22-23页 |
(三) 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方 | 第23-25页 |
(四) 肝肾同源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| 第25-28页 |
1. 肝的生理特性 | 第25页 |
2. 肝肾同源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6页 |
3. 注重肝肾同治 | 第26-28页 |
(五) 对肝硬化治疗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处理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 清热和除湿 | 第28页 |
2. 柔肝和健脾 | 第28页 |
3. 益气和疏肝 | 第28-29页 |
4. 补血与化瘀 | 第29页 |
5. 滋阴与补阳 | 第29-30页 |
(六) 肝硬化腹水证治心得 | 第30-34页 |
1. 肝肾阴虚 | 第30-31页 |
2. 阴虚湿热 | 第31页 |
3. 脾肾阳虚 | 第31-32页 |
4. 肝郁脾虚 | 第32-34页 |
(七) 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思路 | 第34-36页 |
1. 补虚为重 | 第34页 |
2. 攻补兼施 | 第34页 |
3. 肝肾同治 | 第34-35页 |
4. 勿忘化瘀 | 第35页 |
5. 综合治疗 | 第35-36页 |
第三部分 蓝青强教授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经验临床研究 | 第36-56页 |
(一) 前言 | 第36页 |
(二) 方法 | 第36-40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36页 |
2. 诊断标准 | 第36页 |
3.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| 第36-37页 |
4. 纳入标准 | 第37-38页 |
5. 排除标准 | 第38页 |
6. 退出标准 | 第38页 |
7. 病例分组 | 第38页 |
8. 治疗方法 | 第38-39页 |
9. 伦理标准 | 第39页 |
10. 观察指标 | 第39页 |
11. 疗效评价 | 第39-40页 |
12. 统计学方法 | 第40页 |
13. 质量控制 | 第40页 |
(三) 结果 | 第40-44页 |
1. 病例资料分析 | 第40页 |
2. 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3.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| 第41页 |
4.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| 第41-42页 |
5.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 | 第42页 |
6.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7. 两组治疗前后脾脏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| 第43页 |
8.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指标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(四) 讨论 | 第44-52页 |
1. 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 | 第44-47页 |
2. 西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 | 第47-50页 |
3. 组方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51-52页 |
(五) 结论 | 第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第四部分 结语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8页 |
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情况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