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油田升554断块油藏描述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1-17页 |
| ·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1-15页 |
| ·石油地质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| ·层序地层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2页 |
| ·沉积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| ·储层地质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3页 |
| ·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| ·油藏描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完成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主要认识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| 第17-21页 |
| ·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页 |
| ·区域地层特征 | 第17-18页 |
| ·构造特征 | 第18-20页 |
| ·剖面构造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·平面构造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·构造对油藏形成的控制 | 第20-21页 |
|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1-26页 |
| ·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| 第21页 |
| ·单井地层划分 | 第21-23页 |
| ·测井曲线优选 | 第21页 |
| ·标志层确定 | 第21-22页 |
| ·单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 | 第22-23页 |
| ·连井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3页 |
| ·地层展布特征 | 第23-26页 |
| ·地层剖面展布特征 | 第23页 |
| ·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| 第23-26页 |
| 第4章 主力层砂体展布规律 | 第26-29页 |
| ·主力层的确定 | 第26页 |
| ·主力层砂体展布特征 | 第26-29页 |
| ·定义砂体连通关系 | 第26-27页 |
| ·砂体展布特征 | 第27-29页 |
| 第5章 沉积相及其储层特征 | 第29-50页 |
| ·相标志分析 | 第29页 |
| ·测井相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0-36页 |
| ·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 | 第36-37页 |
| ·连井剖面沉积特征 | 第37-41页 |
| ·平面沉积特征 | 第41-44页 |
| ·物源分析 | 第41页 |
| ·主力层平面沉积特征 | 第41-44页 |
| ·沉积相储层特征 | 第44-50页 |
| ·储层属性公式建立 | 第44-45页 |
| ·主力层微相储层特征 | 第45-50页 |
| 第6章 储层流动单元分布特征 | 第50-57页 |
| ·储层流动单元概念及划分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| 第51-53页 |
| ·储层流动单元参数优选 | 第51页 |
| ·储层流动单元类型 | 第51-53页 |
| ·储层流动单元物性特征 | 第53-54页 |
| ·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 | 第54-57页 |
| 第7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| 第57-62页 |
| ·三维地质建模的原理及方法 | 第57页 |
| ·三维地质建模的流程 | 第57-58页 |
| ·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| 第58-62页 |
| ·三维构造模型建立 | 第58页 |
| ·主力层沉积相模型建立 | 第58-59页 |
| ·主力层储层属性模型建立 | 第59-62页 |
| 第8章 剩余油分布及有利区预测 | 第62-69页 |
| ·剩余油储量确定方法 | 第62-63页 |
| ·剩余油储量及分布特征 | 第63-66页 |
| ·剩余油富集主控因素 | 第66-67页 |
| ·剩余油富集有利区预测 | 第67-69页 |
| 第9章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附录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