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理论与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1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7-33页 |
·等温除湿 | 第19-21页 |
·混合式除湿空调 | 第21-24页 |
·再生式蒸发冷却 | 第24-32页 |
·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34-35页 |
第2章 转轮式除湿空调循环热力学分析与性能评价 | 第35-65页 |
·引言 | 第35页 |
·通风式转轮除湿空调循环 | 第35-49页 |
·热力学描述 | 第35-39页 |
·热力评价指标 | 第39-43页 |
·除湿空调热力过程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热力性能分析与讨论 | 第46-49页 |
·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循环 | 第49-63页 |
·基于两级转轮除湿-再生式蒸发冷却的理想循环 | 第49-52页 |
·新型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循环构建 | 第52-56页 |
·新型循环与传统循环热力性能比较 | 第56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| 第64-65页 |
第3章 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实验与分析 | 第65-103页 |
·引言 | 第65页 |
·两级转轮混合式除湿空调运行特性研究 | 第65-83页 |
·工作原理 | 第65-67页 |
·太阳能混合式除湿空调系统 | 第67-69页 |
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| 第69-71页 |
·典型工况下性能分析 | 第71-75页 |
·季节性运行特性 | 第75-81页 |
·适用性讨论 | 第81-83页 |
·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实验系统的建立 | 第83-92页 |
·工作原理 | 第83-87页 |
·组件选取 | 第87-90页 |
·控制与测试 | 第90-92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92-101页 |
·冷冻水制取过程的热力性能 | 第92-93页 |
·典型工况下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| 第93-99页 |
·系统性能讨论 | 第99-101页 |
·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| 第102-103页 |
第4章 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数学模型与性能分析 | 第103-121页 |
·引言 | 第103页 |
·空气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| 第103-117页 |
·干燥转轮 | 第104-108页 |
·蒸发冷却器 | 第108-112页 |
·叉流换热器 | 第112-113页 |
·加热器 | 第113页 |
·毛细管网换热器 | 第113-114页 |
·计算流程 | 第114-115页 |
·实验验证 | 第115-117页 |
·典型工况下性能分析 | 第117-120页 |
·小结 | 第120页 |
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| 第120-121页 |
第5章 开式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热湿处理能力分析 | 第121-139页 |
·引言 | 第121页 |
·再生式蒸发冷却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 | 第121-123页 |
·变冷冻水流量 | 第121-122页 |
·变空气配比 | 第122-123页 |
·可及处理区域 | 第123-129页 |
·变入口空气状态 | 第124-126页 |
·变再生温度 | 第126-129页 |
·新型系统与传统系统热湿处理能力比较 | 第129-138页 |
·空气处理过程比较 | 第131-132页 |
·ARI 夏季工况下热湿处理能力比较 | 第132-135页 |
·ARI 潮湿工况下热湿处理能力比较 | 第135-137页 |
·上海夏季工况下热湿处理能力比较 | 第137-138页 |
·小结 | 第138页 |
与本章工作相关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| 第138-139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9-143页 |
·研究内容总结 | 第139-141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41-142页 |
·课题展望 | 第142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53页 |
致谢 | 第153-15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55-161页 |
附件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