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体免荷型膝关节矫形器设计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·膝关节免荷矫形器的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矫形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膝关节免荷矫形器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7-2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矫形器概述 | 第20-30页 |
·矫形器的命名与分类 | 第20-21页 |
·矫形器的基本功能 | 第21-22页 |
·矫形器的生物力学原理 | 第22-23页 |
·矫形器的材料 | 第23页 |
·矫形器的设计原则 | 第23-25页 |
·矫形器的副作用分析及预防 | 第25-26页 |
·矫形器使用人群的心理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现代矫形器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膝关节免荷的生物力学分析 | 第30-44页 |
·膝关节的基本生物力学概念 | 第30-34页 |
·膝关节的解剖结构 | 第30-31页 |
·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| 第31-34页 |
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特征、原因及免荷治疗方案 | 第34-42页 |
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特征及原因 | 第34-37页 |
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免荷治疗办法 | 第37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整体免荷型膝关节矫形器机构设计与分析 | 第44-76页 |
·设计思路与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方案一的设计与分析 | 第47-50页 |
·方案一的机构设计 | 第47-48页 |
·方案一的运动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方案一的评价 | 第49-50页 |
·方案二的设计与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方案二的机构设计 | 第50-51页 |
·方案二的运动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方案二的评价 | 第52-53页 |
·方案三的设计与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方案三的机构设计 | 第53-54页 |
·方案三的运动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方案三的评价 | 第56-57页 |
·方案四的设计与分析 | 第57-61页 |
·方案四的机构设计 | 第57-58页 |
·方案四的运动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方案四的评价 | 第60-61页 |
·方案五的设计与分析 | 第61-66页 |
·方案五的机构设计 | 第61-62页 |
·方案五的运动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方案五的评价 | 第64-65页 |
·前述所有方案的比较总结 | 第65-66页 |
·方案六的设计与分析 | 第66-74页 |
·方案六的机构设计 | 第66-67页 |
·方案六的运动与力学分析 | 第67-74页 |
·方案六的评价 | 第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整体免荷型膝关节矫形器的分析评价 | 第76-92页 |
·机构对膝关节的作用分析 | 第76-83页 |
·机构对膝关节力线的限制和保护 | 第76页 |
·大腿托作用下大腿的受力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膝关节瞬心与机构旋转中心差异对下肢屈伸的影响 | 第77-80页 |
·机构作用下膝关节伸展的力学分析 | 第80-83页 |
·免荷能力与安全性的生物力学实验 | 第83-91页 |
·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| 第83-84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84-8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5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·本文工作总结 | 第92-93页 |
·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| 第93页 |
·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