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--社会心理、社会行为论文

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研究--以“南京地区”为例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3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9-10页
 二、研究对象和具体研究问题第10-11页
 三、研究意义第11-13页
第二章 文献综述第13-27页
 一、社会融入的理论研究第13-18页
  (一) 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入第13-15页
  (二) 两大理论流派第15-16页
  (三) 社会融入的概念维度及相关测量第16-18页
 二、社会融入的经验研究第18-23页
  (一) 社会融入与人力资本第18-19页
  (二) 社会融入与社会资本第19-22页
  (三) 社会融入与制度因素第22-23页
 三、关于城市拾荒者的研究第23-25页
 四、小结与评述第25-27页
第三章 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7-33页
 一、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研究框架第27-28页
 二、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研究方法第28-33页
  (一) 研究方法的选择第28页
  (二) 研究资料的收集第28-31页
  (三) 研究资料的分析第31页
  (四) 研究的局限性第31-33页
第四章 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的多维度分析第33-61页
 一、经济融入第33-46页
  (一) 职业选择:“城市梦”开始的地方第33-42页
  (二) 居住:“蜗居”的辛酸第42-44页
  (三) 消费:一切为了下一代第44-46页
 二、社会融入第46-52页
  (一) “同乡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第47页
  (二) “平行的同行是冤家”第47-48页
  (三) “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自己”第48-49页
  (四) “边缘的异乡人”第49-52页
 三、文化融入第52-57页
  (一) 出门十载,乡音难改第52-54页
  (二) 奢侈的休闲,简单的娱乐第54-55页
  (三) 新俗易习,旧俗不改第55-57页
 四、心理融入第57-61页
  (一) 身份上的他者:还是农村人第57-58页
  (二) 流而难留:在城市定居不现实第58-61页
第五章 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影响因素分析第61-75页
 一、宏观制度层面第61-67页
  (一) 户籍制度对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(二) 教育制度对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(三) 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影响第65-67页
 二、中观社区层面第67-69页
  (一) 社区管理模式对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(二) 社区参与机制对于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的影响第68-69页
 三、微观个人层面第69-75页
  (一) 人力资本对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的影响第69-71页
  (二) 社会资本对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的影响第71-75页
第六章 结论与讨论第75-84页
 一、相关研究结论第75-79页
  (一) 社会融入现状:身有所归,心有所属第75-77页
  (二) 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:宏观-中观-微观分析第77-79页
 二、讨论及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79-84页
  (一) 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之特殊性第79-80页
  (二) 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之社工介入第80-82页
  (三) 城市居民视角的可行性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8页
附录:访谈提纲第88-90页
致谢第90-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关系情景下框架对谈判行为和谈判结果的影响
下一篇:性别角色视角下男性社工职业困惑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