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9-35页 |
·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9-2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·负效应、补偿与石油资源开发补偿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·补偿机制与石油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| 第23页 |
·生态环境污染 | 第23页 |
·区域发展能力 | 第23-24页 |
·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4-32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4-28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8-32页 |
·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| 第32-3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32-33页 |
·基本内容 | 第3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石油资源开发补偿的理论基础 | 第35-55页 |
·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| 第35-37页 |
·霍特林准则的提 | 第35-36页 |
·理论与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| 第36页 |
·代际公平问题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37页 |
·外部性理论 | 第37-42页 |
·理论渊源 | 第38页 |
·庇古税 | 第38-40页 |
·科斯定理 | 第40-41页 |
·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·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| 第42-44页 |
·稀缺价值论 | 第42页 |
·生态环境价值论 | 第42-43页 |
·生态环境价值的构成 | 第43-44页 |
·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44页 |
·公共物品理论 | 第44-47页 |
·理论的研究起源 | 第44-45页 |
·公共物品的特征 | 第45-46页 |
·公共物品的分类 | 第46页 |
·公共物品的供给 | 第46-47页 |
·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47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7-51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| 第48-49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| 第49-50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| 第50-51页 |
·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51页 |
·资源经济学理论 | 第51-55页 |
·理论的产生 | 第51-52页 |
·理论的发展 | 第52页 |
·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52-54页 |
·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庆阳石油资源开发补偿的现实基础 | 第55-73页 |
·庆阳自然环境概况 | 第55-64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56-58页 |
·水资源 | 第58-60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60页 |
·土壤农田 | 第60-61页 |
·动植物多样性 | 第61-63页 |
·石油资源概况 | 第63-64页 |
·庆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 | 第64-68页 |
·经济规模小 | 第64-66页 |
·产业结构不合理 | 第66-67页 |
·城镇化水平低 | 第67-68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| 第68页 |
·庆阳区域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| 第68-73页 |
·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| 第69-71页 |
·石油资源开发破坏资源生态环境 | 第71-72页 |
·地方政府生态环境建设经费不足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资源耗竭评价 | 第73-88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资源耗竭现状 | 第74-80页 |
·原油资源的耗竭 | 第76-79页 |
·汽油、柴油与石油液化气的耗竭 | 第79页 |
·其它石化产品的耗竭 | 第79-80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开发中资源耗竭的原因分析 | 第80-85页 |
·石油资源产权制度原因 | 第80-81页 |
·石油开发企业自身原因 | 第81-83页 |
·政府监管不到位原因 | 第83-85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资源耗竭评价 | 第85-88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实物损耗量的计量方法与核算 | 第85-86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价值损失量的计量方法与核算 | 第86-87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87-88页 |
第五章 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污染评价 | 第88-119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污染状况 | 第88-111页 |
·水土流失问题 | 第89-92页 |
·土地资源污染问题 | 第92-99页 |
·森林植被减少与地质灾害频发问题 | 第99-104页 |
·水资源污染问题 | 第104-111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·石油资源矿业权单一性原因 | 第111-112页 |
·石油开发企业环保意识不足原因 | 第112-113页 |
·政府监管不力原因 | 第113-114页 |
·庆阳石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污染评价 | 第114-119页 |
·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与核算 | 第114-115页 |
·水源污染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与核算 | 第115-116页 |
·植被破坏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与核算 | 第116-119页 |
第六章 庆阳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评价 | 第119-134页 |
·庆阳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的表现 | 第119-122页 |
·居民健康受损 | 第119-120页 |
·居民生活成本过高 | 第120页 |
·地方工业产能不足 | 第120-122页 |
·庆阳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·石油开发出现财富流失效应 | 第123页 |
·自然资本投入产生挤出效应 | 第123-124页 |
·区域创新能力不足 | 第124-125页 |
·庆阳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的实证研究 | 第125-134页 |
·模型设定 | 第125-127页 |
·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| 第127-128页 |
·庆阳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的实证分析 | 第128-133页 |
·主要结论阐释 | 第133-134页 |
第七章 庆阳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构建 | 第134-150页 |
·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的内涵与思路 | 第134-135页 |
·庆阳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的内 | 第134-135页 |
·构建庆阳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的思路 | 第135页 |
·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简述 | 第135-139页 |
·国外石油开发中成熟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 | 第136-137页 |
·国内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的不足 | 第137-139页 |
·庆阳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要素 | 第139-143页 |
·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| 第139-140页 |
·补偿的原则 | 第140页 |
·补偿的标准 | 第140-141页 |
·补偿的方式 | 第141-143页 |
·庆阳石油开发中的国家与区域利益协调发展补偿机制构建 | 第143-150页 |
·建立资源补偿机制 | 第143-145页 |
·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| 第145-147页 |
·建立区域补偿机制 | 第147-148页 |
·建立中央财政专项补偿机制 | 第148-15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0-153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50-152页 |
·创新与展望 | 第152-153页 |
·可能的创新 | 第152页 |
·研究的不足 | 第152页 |
·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| 第152-153页 |
附表 | 第153-1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9-174页 |
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74-175页 |
致谢 | 第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