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一、 选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三、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1页 |
四、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五、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异化的在先理论形态 | 第14-19页 |
第一节 异化在先理论形态的几种观点 | 第14-17页 |
一、 《旧约》中异化的在先理论形态 | 第14-15页 |
二、 古希腊哲学中异化的在先理论形态 | 第15-16页 |
三、 拉丁时期哲学中异化的在先理论形态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对异化在先理论形态的评述 | 第17-19页 |
一、 异化之在先理论形态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二、 异化之在先理论形态的局限性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比较 | 第19-30页 |
第一节 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| 第19-22页 |
一、 类本质:抽象人的共同理性、意志和情感 | 第19-20页 |
二、 还原性的“类本质异化”过程:本真状态—异化状态—复归本真状态 | 第20页 |
三、 类本质异化的本质:神是人的自我异化 | 第20-21页 |
四、 “类本质”异化的最终结局与核心:人的“类本质”的永远丧失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| 第22-25页 |
一、 绝对精神: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永恒实在 | 第22-23页 |
二、 运动性的“绝对精神”异化过程:主观精神—客观精神—绝对精神 | 第23-24页 |
三、 绝对精神异化的内涵:精神运动中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| 第24页 |
四、 绝对精神异化的最终结局与核心:违反辩证法本意的“圆圈运动”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比较 | 第25-30页 |
一、 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本质同一 | 第25-27页 |
二、 黑格尔异化思想与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本质对立 | 第27-30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异化思想体系的建构及其转向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| 第30-32页 |
一、 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批判 | 第30-31页 |
二、 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超越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| 第32-34页 |
一、 恢复了人的劳动的实践本性 | 第32页 |
二、 肯定劳动对象性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质 | 第32-33页 |
三、 提出劳动对象性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实现理论超越的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 | 第34-35页 |
一、 劳动产品中劳动者的异化 | 第34页 |
二、 劳动行为中劳动者的异化 | 第34页 |
三、 人的类的本质中劳动者的异化 | 第34-35页 |
四、 人群中人(劳动者)的异化 | 第35页 |
第四节 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和扬弃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| 第35-40页 |
一、 私有财产扬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 | 第35-37页 |
二、 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| 第37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8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8-49页 |
后记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