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4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0-12页 |
·科学健身素养是青少年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10页 |
·科学健身素养是青少年选择健身方法的关键因素 | 第10-11页 |
·科学健身素养是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行为的基础 | 第11页 |
·科学健身素养是青少年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4-22页 |
·“科学健身素养”概念界定 | 第14页 |
·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状况的研究述评 | 第14-20页 |
·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基础研究 | 第14-18页 |
·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应用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思路 | 第20-22页 |
·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20-21页 |
·本研究的思路 | 第21-22页 |
3 研究的对象、方法及过程 | 第22-2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文献资料法 | 第22-23页 |
·特尔菲法 | 第23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23-24页 |
·比较分析法 | 第24页 |
·数理统计法 | 第24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24-26页 |
4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6-64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测评的指标体系筛选 | 第26-30页 |
·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测评的政策学依据 | 第26-27页 |
·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测评的文献研究基础 | 第27-28页 |
·基于专家视野的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测评的指标体系 | 第28-30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现状分析 | 第30-44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| 第30-33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技能的测度 | 第33-36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意识的测度 | 第36-39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价值的测度 | 第39-41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参与科学健身活动的现状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获取科学健身信息的途径 | 第43-44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与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关系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与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相关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与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回归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差异比较分析 | 第49-60页 |
·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差异比较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城乡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差异比较分析 | 第52-55页 |
·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差异比较分析 | 第55-60页 |
·影响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主导因素分析 | 第60-64页 |
·课业学习因素 | 第61-62页 |
·余暇时间因素 | 第62页 |
·场地器材因素 | 第62-64页 |
5 山西省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教育策略 | 第64-70页 |
·建立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的社会教育体系 | 第64-65页 |
·大力开展科学健身宣传教育 | 第64页 |
·定期组织科学健身活动 | 第64-65页 |
·加大科学健身指导 | 第65页 |
·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| 第65-66页 |
·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| 第65页 |
·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| 第65-66页 |
·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| 第66页 |
·提供课外健身辅导 | 第66页 |
·开发“科学健身”的课程内容 | 第66页 |
·建立多渠道的家庭教育模式 | 第66-67页 |
·建立家庭——社区教育模式 | 第67页 |
·建立家庭——学校教育模式 | 第67页 |
·建立家庭——家庭教育模式 | 第67页 |
·自我教育,自我管理 | 第67-70页 |
·主动获取科学健身信息 | 第67-68页 |
·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| 第68页 |
·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 | 第68-70页 |
6 结论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附录 A | 第78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