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5-40页 |
螺原体的分类、进化及宿主特异性研究概况 | 第15页 |
引言 | 第15页 |
一、螺原体的分类 | 第15-21页 |
1. 螺原体高级分类单元的变化 | 第15-16页 |
2. 螺原体种的概念和属内分类 | 第16-18页 |
3. 螺原体分类鉴定的最小标准 | 第18-20页 |
4. 螺原体的多相分类 | 第20-21页 |
二、螺原体之间的进化关系 | 第21-26页 |
1. 螺原体和其它真细菌之间的进化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 螺原体属内的进化关系 | 第22-26页 |
·Ixodetis进化枝 | 第23页 |
·Citri-Chrysopicola-Mirum进化枝 | 第23-24页 |
·Apis进化枝 | 第24-25页 |
·Mycoides-Entomoplasmataceae进化枝 | 第25-26页 |
三、螺原体的宿主范围及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| 第26-28页 |
1. 昆虫病原菌 | 第26-27页 |
2. 植物病原菌 | 第27-28页 |
3. 无脊椎动物病原菌 | 第28页 |
4. 脊椎动物病原菌 | 第28页 |
四、植物、昆虫和花螺原体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五、螺原体的宿主特异性 | 第30页 |
六、我国螺原体的研究概况 | 第30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40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| 第40-91页 |
第一章 蜜蜂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离、培养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40-51页 |
前言 | 第40-4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1-44页 |
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1页 |
·螺原体的分离及纯化 | 第41-42页 |
·蜜蜂螺原体的分离 | 第41-42页 |
·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离 | 第42页 |
·分离菌株纯培养物的获得 | 第42页 |
·分离菌株的滤过性 | 第42页 |
·分离菌株形态及运动性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固体菌落形态观察 | 第42页 |
·电子显微镜下菌体形态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分离菌株运动性观察 | 第43页 |
·分离菌株生理特性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生长对血清的需求 | 第43页 |
·葡萄糖的利用 | 第43页 |
·尿素的利用 | 第43-44页 |
·精氨酸的利用 | 第44页 |
·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的抗性 | 第44页 |
·分离菌株的保存 | 第4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8页 |
·螺原体的分离及纯化 | 第44-46页 |
·蜜蜂螺原体的分离及纯化 | 第45页 |
·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离 | 第45-46页 |
·分离菌株的滤过性、运动性及形态 | 第46-47页 |
·分离菌株的生理特性研究及对青霉素的抗性 | 第47-48页 |
·分离菌株的保存 | 第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第二章 蜜蜂螺原体不同生长期形态多样性及特殊结构的研究 | 第51-62页 |
前言 | 第51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52页 |
·蜜蜂螺原体M10的计数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52-53页 |
2 结果 | 第53-58页 |
·螺原体M10的生长特性 | 第53页 |
·不同生长期螺原体M10的形态多样性 | 第53-57页 |
·螺原体的尖端结构及圆端结构 | 第57-58页 |
·螺原体的纤毛状结构 | 第58页 |
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·不同生长时期蜜蜂螺原体的形态多样性 | 第58-59页 |
·螺原体的尖端结构 | 第59页 |
·蜜蜂螺原体的纤毛状结构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第三章 蜜蜂及植物花螺原体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62-77页 |
前言 | 第62-63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63-67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63页 |
·螺原体总DNA的提取 | 第63-64页 |
·相关序列的PCR扩增 | 第64页 |
·相关序列的克隆测序 | 第64-66页 |
·PCR扩增产物的回收 | 第64-65页 |
·目的DNA片断和载体的连接 | 第65页 |
·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| 第65页 |
·目的基因的转化 | 第65-66页 |
·转化子的验证 | 第66页 |
·少量质粒的提取 | 第66页 |
·目的基因的测序 | 第66页 |
·序列分析 | 第66-6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73页 |
·螺原体总DNA的提取 | 第67页 |
·目的基因片断的PCR扩增、扩增产物的回收和克隆 | 第67-69页 |
·测序和比对 | 第69-70页 |
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70-73页 |
3 讨论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蜜蜂和植物花螺原体的致病性及药敏性研究 | 第77-91页 |
前言 | 第77-78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78-80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78页 |
·蜜蜂和植物花螺原体对意大利蜂的感染和再分离 | 第78-79页 |
·螺原体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79页 |
·螺原体药敏性研究 | 第79-80页 |
·所用抗生素 | 第79页 |
·菌悬液制备 | 第79页 |
·药物配制 | 第79页 |
·MIC(生长抑制最低浓度)值及MBC(最低致死浓度)值的测定 | 第79-8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7页 |
·蜜蜂和植物花螺原体对意大利蜂的感染和再分离 | 第80-81页 |
·螺原体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81-85页 |
·螺原体的药敏性研究 | 第85-87页 |
3 讨论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综合讨论 | 第91-95页 |
全文结论 | 第95-9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