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前言 | 第6-8页 |
一 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提出的背景 | 第8-13页 |
(一) 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 | 第8-9页 |
(二) 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提出的理论背景 | 第9-11页 |
(三) 黄药眠文学主体性理论提出的实践背景 | 第11-13页 |
二 黄药眠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| 第13-23页 |
(一) 文学创作的主体性 | 第13-17页 |
1. 重视“主观”在文学创作主体性中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2. 重视“个性”在文学创作主体性中的作用 | 第14-15页 |
3. 反对文学“反映现实的本质”,倡导“自然的人化” | 第15-17页 |
(二) 文学对象的主体性 | 第17-19页 |
1. 文学对象的主体性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2. 如何实现文学对象的主体性 | 第18页 |
3. 文学对象的主体性对文学活动的规范作用 | 第18-19页 |
(三) 文学鉴赏者的主体性 | 第19-23页 |
1. 文学鉴赏者的主体性的重要性 | 第19-21页 |
2. 影响文学鉴赏者主体性实现的因素 | 第21-22页 |
3. 文学鉴赏者的主体性的实现机制 | 第22-23页 |
三 黄药眠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特征 | 第23-28页 |
(一)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| 第23-24页 |
(二) 注重用心理学知识阐述文学理论问题 | 第24-26页 |
(三) 坚持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| 第26-28页 |
(四) 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 | 第28页 |
结语 | 第28-30页 |
(―) 黄药眠先生的理论局限 | 第28-29页 |
(二)黄药眠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展望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3页 |
附录 | 第33-36页 |
致谢 | 第36-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