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产孢白僵菌的发酵与茶叶病害虫防治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生物农药的概述 | 第8-9页 |
·生物农药的定义及特性 | 第8页 |
·生物农药的出现及研究进展 | 第8-9页 |
·白僵菌的概述 | 第9-11页 |
·白僵菌的发现及分类 | 第9-10页 |
·白僵菌的安全性 | 第10页 |
·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| 第10-11页 |
·白僵菌的应用进展 | 第11页 |
·立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·白僵菌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| 第12-13页 |
·白僵菌孢子热保护剂的筛选和优化 | 第13页 |
·白僵菌应用条件优化及田间试验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4-22页 |
·菌株 | 第14页 |
·主要原料及试剂 | 第14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14-15页 |
·培养基 | 第15页 |
·种子培养基 | 第15页 |
·斜面培养基 | 第15页 |
·固态发酵培养基 | 第15页 |
·麸皮浸出液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| 第15页 |
·麸皮浸出液的制备 | 第15页 |
·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| 第15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斜面培养 | 第15页 |
·种子培养 | 第15页 |
·摇瓶固态发酵培养 | 第15-16页 |
·发酵罐固态发酵培养 | 第16页 |
·孢子悬浮液的培养 | 第16页 |
·检测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含水量的检测 | 第16页 |
·产孢量的检测 | 第16页 |
·孢子萌发率的检测 | 第16-17页 |
·固态发酵生物量的检测 | 第17页 |
·孢子热保护剂的筛选实验 | 第17-18页 |
·热保护剂的筛选 | 第17-18页 |
·糖类热保护作用的验证 | 第18页 |
·高浓度糖类的添加 | 第18页 |
·自然直射光和金属离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实验 | 第18页 |
·自然直射光对孢子萌发影响实验方法 | 第18页 |
·金属离子对孢子萌发影响实验方法 | 第18页 |
·田间试验 | 第18-20页 |
·无锡试验地施药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昆明试验地施药方法 | 第19页 |
·杭州试验地施药方法 | 第19页 |
·田间虫口调查方法 | 第19页 |
·田间防效计算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22-48页 |
·白僵菌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| 第22-29页 |
·最佳种子培养时间及接种量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·白僵菌固态发酵生长曲线的绘制 | 第23-24页 |
·含水量对生物量和产孢量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·通气及翻料对生物量和产孢量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发酵温度对生物量和产孢量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优化结果验证 | 第28-29页 |
·白僵菌孢子热保护剂的筛选和优化 | 第29-40页 |
·热保护效果检测指标的确定 | 第29页 |
·热处理条件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·热保护剂的筛选 | 第31-33页 |
·糖类热保护作用的验证 | 第33-34页 |
·各糖最佳添加浓度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·响应面优化实验 | 第35-40页 |
·白僵应用条件优化及田间试验 | 第40-48页 |
·营养物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孢子浓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环境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3页 |
·自然直射光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金属离子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田间试验 | 第45-48页 |
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主要结论 | 第48页 |
展望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0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