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. 前言 | 第9-18页 |
·水稻根系的形态 | 第9页 |
·水稻根系的结构 | 第9-10页 |
·水稻根系与拟南芥根系的差别 | 第10-12页 |
·水稻根系的发育 | 第12页 |
·水稻根系的作用 | 第12-13页 |
·IDD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研究基因表达的实验方法 | 第15-18页 |
·RT-PCR | 第16页 |
·原位杂交 | 第16页 |
·基因芯片 | 第16页 |
·启动子与报告基因融合技术 | 第16-17页 |
·免疫组织化学 | 第17-18页 |
2. 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18-3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8-26页 |
·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化 | 第18页 |
·启动子分析载体的构建 | 第18-23页 |
·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3页 |
·抑制表达amiRNA载体的构建 | 第23-26页 |
·转基因植株PCR阳性检测 | 第26页 |
·DNA提取 | 第26页 |
·PCR阳性检测 | 第26页 |
·启动子活性的观察 | 第26-27页 |
·振动切片观察 | 第27页 |
·低熔点石蜡切片观察 | 第27页 |
·原位杂交 | 第27-33页 |
·探针准备合成 | 第28-30页 |
·制片准备 | 第30-31页 |
·杂交反应 | 第31-33页 |
·芯片表达谱分析 | 第33-3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4页 |
·转化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| 第34-35页 |
·T_0代转基因植株PCR阳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 | 第36-44页 |
·基因芯片分析基因家族OsIDD基因家族部分成员的表达模式 | 第36-38页 |
·激素处理下部分OsIDD基因的表达变化 | 第38页 |
·光暗调节下部分OsIDD基因的表达变化 | 第38-39页 |
·启动子融合转基因植株和原位杂交分析基因的表达模式 | 第39-44页 |
4. 讨论 | 第44-47页 |
·OsIDD7和OsIDD15与JACKDAW和MAGPIE的比较 | 第44页 |
·OsIDD12、OsIDD13和OsIDD14之间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·OsIDD3和OsIDD6之间的比较 | 第45页 |
·OsIDDs各成员对激素处理和光暗处理的反应不同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附录A 基本实验操作步骤 | 第54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