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3页 |
(一)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 与电视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特征有关的研究状况 | 第9页 |
2. 有关电视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 | 第9-10页 |
3. 有关电视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路径的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(三)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、主要内容及其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1.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2. 主要内容 | 第11-12页 |
3. 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一、 电视剧《潜伏》及其热播 | 第13-18页 |
(一) 电视剧《潜伏》的内容概况 | 第13-15页 |
(二) 电视剧《潜伏》的热播 | 第15-18页 |
二、 从电视剧《潜伏》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趋势和意义 | 第18-30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 | 第18-22页 |
1.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必然要求 | 第19-20页 |
2.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| 第20-22页 |
(二) 以电视剧《潜伏》为视角考察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趋势 | 第22-26页 |
1. 新媒体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| 第22-23页 |
2. 应对新媒体技术挑战的必要性 | 第23-24页 |
3. 电视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特殊地位 | 第24-26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| 第26-30页 |
1. 坚定了大众的信仰 | 第27页 |
2. 有利于解决当代大众的现实问题 | 第27-30页 |
三、 电视剧《潜伏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成功尝试 | 第30-41页 |
(一) 新的载体 | 第30-32页 |
(二) 新的审美 | 第32-35页 |
1. 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| 第32-33页 |
2. 提升了大众审美的趣味 | 第33-34页 |
3. 运用电视剧剧情的表现手段 | 第34-35页 |
(三) 新的教育方式 | 第35-37页 |
1. 通俗化教育形式 | 第36-37页 |
2. 普及化教育形式 | 第37页 |
(四) 新的接受途径 | 第37-41页 |
1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接受 | 第38页 |
2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的实现 | 第38-39页 |
3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的“反馈”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