藿香多倍体诱导、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转化初探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缩写词表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| ·藿香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| ·藿香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2-13页 |
| ·藿香的药用价值 | 第13页 |
| ·藿香的香料价值 | 第13-15页 |
| ·藿香的食用价值 | 第15-16页 |
| ·藿香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藿香核型分析和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| 第18-30页 |
| 前言 | 第18-20页 |
| ·藿香的核型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·材料 | 第20页 |
| ·方法 | 第2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讨论 | 第21-23页 |
| ·藿香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| 第23-27页 |
| ·材料 | 第23页 |
| ·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茎尖浸泡法诱导多倍体 | 第23页 |
| ·共培养法诱导多倍体 | 第23页 |
| ·多倍体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多倍体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| 第25页 |
| ·多倍体的细胞学鉴定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·茎尖浸泡的最优方法 | 第26页 |
| ·无菌苗共培养法的最优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讨论 | 第27-30页 |
| 第三章 藿香再生体系建立及无性系变异分析 | 第30-45页 |
| 前言 | 第30-32页 |
| ·再生体系建立 | 第32-36页 |
| ·材料 | 第32页 |
| ·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无菌苗的制备方法 | 第32页 |
| ·藿香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| ·结果和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讨论 | 第35-36页 |
| ·无性系变异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·材料 | 第36页 |
| ·方法 | 第36-39页 |
| ·形态学观察 | 第36页 |
| ·细胞遗传学观察 | 第36-37页 |
| ·SRAP分子标记 | 第37-39页 |
| ·结果和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形态学观察 | 第39页 |
| ·细胞遗传学观察 | 第39页 |
| ·SRAP分子标记 | 第39-41页 |
| ·讨论 | 第41-45页 |
| 第四章 藿香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初步探索 | 第45-57页 |
| 前言 | 第45-4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1页 |
| ·材料 | 第48-49页 |
| ·藿香材料 | 第48-49页 |
| ·根癌农杆菌和转化载体 | 第49页 |
| ·部分试剂来源 | 第49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49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49-51页 |
| ·无菌苗的制备 | 第49-50页 |
| ·菌液的制备 | 第50页 |
| ·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试验 | 第50页 |
| ·根癌农杆菌侵染与共培养 | 第50页 |
| ·选择培养 | 第50-51页 |
| ·抗性愈伤的检测 | 第51-53页 |
| ·GFP的荧光检测 | 第51页 |
| ·抗性愈伤的PCR检测 | 第51-53页 |
| ·质粒DNA的提取 | 第51页 |
| ·藿香愈伤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51-52页 |
| ·抗性愈伤的PCR检测 | 第52-53页 |
| ·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讨论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5页 |
| 图版说明 | 第65-67页 |
| 图版一 | 第67-68页 |
| 图版二 | 第68页 |
| 图版三 | 第68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-70页 |
| 附录一 | 第70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