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--社会心理、社会行为论文

制度变迁视野下的“失意群体”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导论第7-11页
第1章 “失意群体”的现实生态第11-20页
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的界定第11-13页
  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概念的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与弱势群体的比较第12页
  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与“灰色群体”的比较第12-13页
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的构成第13-15页
     ·中年人员居多第13页
     ·多处于社会底层第13页
     ·“三无”特征明显第13-15页
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的特点第15-17页
  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的共性第16页
  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之间的特殊性第16-17页
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的心理走向第17-20页
     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挫折—攻击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报复的示范效应第19-20页
第2章 制度变迁与“失意群体”的形成第20-30页
   ·制度成因第20-26页
     ·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漏洞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利益协调和保护机制问题突出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社会分配格局失衡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正常的社会流动机制被破坏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公共权力失范第25-26页
   ·非制度成因第26-30页
     ·社会成因第26-28页
     ·个体成因第28-30页
第3章 “失意群体”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30-35页
   ·“失意群体”对社会的影响第30-32页
     ·造成了社会的恐慌,危胁公共安全第30页
     ·激化社会矛盾,影响社会、政权稳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第31-32页
   ·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在调控“失意群体”方面存在的弊端第32-35页
     ·发现功能弱化第33页
     ·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第33-34页
     ·调控机制失灵第34-35页
第4章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,调控“失意群体”第35-52页
   ·西方国家调控“失意群体”的理念和方法第35-38页
     ·治理理念:注重私权的维护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第36页
     ·理性的社会沟通渠道第36页
     ·多元的社会控制手段第36页
     ·规范的处置机制第36-38页
   ·探索调控“失意群体”的制度再建构第38-52页
     ·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第39-41页
     ·疏通“失意群体”利益表达的渠道第41-43页
     ·优化社会成员的心理第43-46页
     ·畅通社会的流动机制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建立健全社会宣泄机制和预警机制第48-52页
结语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7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7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研究
下一篇:高职高专院校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研究--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