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光波通信、激光通信论文

VAR综合多业务光传输交换系统的设计--系统设计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5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5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 ·传统的模式:传输采用光端机、交换采用模拟矩阵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压缩视频模式:网络虚拟矩阵技术第16-17页
   ·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7-18页
   ·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安排第18-20页
第二章 VAR系统简介及其时钟同步特点第20-31页
   ·VAR系统的结构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单套VAR系统结构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多套VAR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·VAR系统服务质量保证策略第22-23页
   ·VAR系统接入分组的封装格式第23-26页
     ·分组网络头部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实时传输协议RTP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上层协议字段第25-26页
   ·VAR系统的特点第26页
   ·同步的概念与定义第26-29页
     ·时钟模型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时钟同步第27-28页
     ·VAR系统同步性能的主要指标第28-29页
   ·VAR系统时钟同步的重要性第29-3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 VAR系统时钟同步方案设计第31-43页
   ·VAR传输交换网络的同步机制第31-33页
     ·VAR传输交换网络的硬件组成第31-32页
     ·VAR传输交换网络的同步方案第32-33页
     ·VAR传输交换网络网元的时钟种类第33页
   ·VAR系统中心与前端、终端接收系统的同步机制第33-42页
     ·VAR前端、终端接收系统的时钟来源、同步模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同步模型中接收端与发送端的同步方式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接收端缓存的重要性第35-36页
     ·接收端缓存器储容量的推导第36-38页
     ·网络时延变化的测量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网络时延的实际测量第39-4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四章 基于缓存的自适应时钟同步算法研究第43-65页
   ·两种基于缓存的自适应时钟同步方式第43页
   ·基于缓存的自适应时钟同步算法第43-51页
     ·两端频率差的估计算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接收端频率调整算法第47页
     ·算法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49-51页
   ·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算法改进两端频率差估计算法第51-59页
     ·统计求平均去抖方法的不足及新的去抖算法的引入第51-53页
     ·误差判据的选择第53页
     ·最小二乘线性回归算法推导第53-55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55-59页
   ·其它去抖算法的应用第59-62页
   ·三种缓存充满度采样值去抖算法的性能分析第62页
   ·网络丢包检测机制的引入第62-64页
     ·网络丢包的补偿机制第62-63页
     ·网络丢包的判定第63-64页
   ·小结第64-65页
第五章 基于缓存的自适应时钟同步算法的FPGA设计与实现第65-71页
   ·接收端的硬件结构第65-67页
     ·硬件选取第65-66页
     ·VCX0的同步原理第66-67页
   ·控制程序的设计第67-70页
     ·频差提取子程序的设计第67页
     ·调整子程序的设计第67-68页
     ·代码及访真第68-70页
   ·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 总结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6页
附录1 统计平均去抖算法仿真模型第76-78页
附录2 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去抖算法仿真模型第78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建设银行前后台分离改革后操作风险管理研究
下一篇:WIMAX物理层OFDM/OFDMA同步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