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6页 |
一、 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必要性 | 第16-22页 |
(一)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要求 | 第16-17页 |
1.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 | 第16页 |
2.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 | 第16页 |
3.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 | 第16-17页 |
4.思想上形成以利己为导向的包容体系 | 第17页 |
(二)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| 第17-19页 |
1.可实现大学生与自我的和谐 | 第17-18页 |
2.可实现大学生与师长关系的和谐 | 第18页 |
3.可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| 第18-19页 |
(三) 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| 第19-22页 |
1.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| 第19-20页 |
2.个体思想内化过程的不可替代性 | 第20页 |
3.当代大学生时代使命的要求 | 第20-22页 |
二、 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2-27页 |
(一) 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| 第22-24页 |
1.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 | 第22页 |
2.道德观念更新的滞后性 | 第22-23页 |
3.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正反两方面作用 | 第23-24页 |
4.善恶因果联系的模糊化 | 第24页 |
(二) 高校德育存在问题 | 第24-26页 |
1.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忽视 | 第24-25页 |
2.德育方式单一 | 第25页 |
3.德育效果有待提高 | 第25-26页 |
(三) 当代大学生自身原因 | 第26-27页 |
1.自我认知的偏差 | 第26页 |
2.自我调控能力不足 | 第26-27页 |
三、 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3页 |
(一) “以人为本”理论 | 第27-28页 |
1.以人为本理论的提出 | 第27页 |
2.人是自我创造,自我发展的 | 第27-28页 |
(二) 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 | 第28-29页 |
1.当代大学生道德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| 第28页 |
2.大学生道德形成的内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| 第28-29页 |
(三) “文化反哺”理论 | 第29-30页 |
1.文化反哺 | 第29页 |
2.文化反哺与大学生的道德的自我构建 | 第29-30页 |
(四) 自我教育理论 | 第30-33页 |
1.自我教育 | 第30-31页 |
2.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| 第31-33页 |
四、 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| 第33-40页 |
(一) 目标 | 第33-35页 |
1.形成自主道德选择的能力 | 第33-34页 |
2.培养自我道德约束的能力 | 第34页 |
3.养成自我道德参与的习惯 | 第34-35页 |
4.形成自我道德超越的精神 | 第35页 |
(二) 原则 | 第35-40页 |
1.主体性原则 | 第35-36页 |
2.个性化原则 | 第36-37页 |
3.一致性原则 | 第37-38页 |
4.民主化原则 | 第38页 |
5.活动性原则 | 第38-40页 |
五、 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途径 | 第40-50页 |
(一) 自我学习 | 第40-41页 |
1.自我学习文化知识 | 第40页 |
2.全面认识自我 | 第40-41页 |
(二) 实践锻炼 | 第41-45页 |
1.积蓄良好的人际关系 | 第41-43页 |
2.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| 第43-45页 |
(三) 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| 第45-50页 |
1.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| 第45-46页 |
2.拓展自身兴趣爱好 | 第46-47页 |
3.正视利益问题 | 第47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