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绪论 | 第12-15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及框架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麓山寺的建立与历史兴衰 | 第15-26页 |
一、 麓山寺从建寺初至唐代武宗会昌年间的繁荣历史 | 第15-18页 |
二、麓山寺从唐代武宗会昌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兴废历史 | 第18-23页 |
三、 新中国(公元 1949 年)成立后麓山寺逐步恢复过程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从麓山寺探析佛教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原因 | 第26-33页 |
一、 佛教积极协调与世俗政权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二、 佛教积极调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三、 佛教自身戒律制度、组织形式方面的适应性改造和发展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麓山寺对现代佛教发展的启示意义 | 第33-50页 |
一、 佛教要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 | 第33-38页 |
(一) 佛教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 | 第33-34页 |
(二) 佛教应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| 第34-36页 |
(三) 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| 第36-38页 |
二、 佛教文化要与其他文化和谐发展 | 第38-41页 |
(一) 麓山寺佛教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过程 | 第38-40页 |
(二) 麓山寺佛教对不同文化体现出来的圆融态度 | 第40-41页 |
(三) 佛教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发展 | 第41页 |
三、 佛教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| 第41-45页 |
(一) 戒律是佛教制度建设的根本 | 第42-43页 |
(二) 现代丛林规约的制定 | 第43页 |
(三) 信仰制度的确立 | 第43-44页 |
(四)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| 第44页 |
(五) 居士佛教制度建设 | 第44-45页 |
(六) 建立常规的慈善制度 | 第45页 |
四、 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| 第45-50页 |
(一) 正确运用佛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| 第46-47页 |
(二) 充分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| 第47页 |
(三) 广泛调动佛教的心理调节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| 第47-48页 |
(四) 积极加强佛教的生态环保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-55页 |
附录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