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轻工业、手工业论文--其他轻工业、手工业论文--文教用品制造工业论文--笔论文--毛笔论文

中国古代毛笔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19页
绪论第19-30页
 第一节 研究现状综述第19-27页
  一、 古代的著述第19-20页
  二、 学术界关于魏晋以来古代毛笔的研究现状综述第20-27页
   (一) 形制流变第20-23页
   (二) 材料第23-24页
   (三) 工序第24页
   (四) 制笔流派第24-25页
   (五) 笔工辑录与研究第25-26页
   (六) 毛笔与书风第26-27页
 第二节 研究意义、目的及方法第27-30页
  一、 研究的意义第27-28页
  二、 研究的目的第28页
  三、 研究方法第28-30页
第一章 魏晋以来毛笔形制流变及名称考述第30-89页
 第一节 鸡距笔考第30-42页
  一、 “不名鸡距,无以表入木之功”第31-33页
  二、 “以麻纸裹柱根,欲其体实,得水不胀”第33-36页
  三、 “出锋太短,伤于劲硬”第36-38页
  四、 宋代以后鸡距笔的式微第38-42页
 第二节 散卓笔考辨第42-49页
  一、 初期的散卓笔第42-45页
  二、 散卓笔的形制发展及特点第45-47页
  三、 三副笔不是散卓笔第47-48页
  四、 无心散卓笔不为诸葛家族所创制第48-49页
 第三节 枣心笔考辨第49-53页
  一、 枣心笔产生的时间第50页
  二、 枣心笔无心第50-51页
  三、 枣心笔技术的发展第51-53页
 第四节 鸡毛笔考述第53-58页
  一、 岭南的鸡毛笔——“无兔而用鸡毛”第53-54页
  二、 鸡毛笔的特点第54-56页
  三、 苏轼用过鸡毛笔第56-58页
 第五节 羊毫笔考述第58-69页
  一、 “以羊毫为披”第59页
  二、 羊毫笔的先导——“老羝拔颖,霜竹斩干”第59-61页
  三、羊毫主要用于民间——“只宜茅舍用,难向玉堂挥”第61-63页
  四、 羊毫兰蕊笔的出现第63-64页
  五、 能大能小的羊毫“巨细”笔第64-67页
  六、 “吾今造笔,软毫中必参用硬毫”第67-69页
 第六节 狸毛笔考述第69-74页
  一、 “书抽虎仆”第69-70页
  二、 “狸毛为心,覆以秋兔毫”第70-72页
  三、 “可以助力,且作美观”第72-74页
 第七节 鼠须笔考辨第74-82页
  一、 《兰亭》用鼠须笔所书?第74-75页
  二、 鼠须笔为狼毫笔第75-78页
  三、 鼠须笔的另一种解读——“分髯杂霜兔”第78-82页
 第八节 毛笔的别名考补第82-89页
  一、 因方言的差异而得名第82页
  二、 因制作原料的不同而得名第82-84页
  三、 因笔头的形状、体势而得别名第84-85页
  四、 因原材料或制作的地域得别名第85-86页
  五、 因比拟人或物而得名第86-89页
第二章 毛笔的材料研究第89-112页
 第一节 笔毛材料简述第89-99页
  一、 山兔毫第89-90页
  二、山羊毛第90-93页
  三、鹿毛第93-94页
  四、狐狸毛、猩猩毛等第94-96页
  五、猪、鸭、鸡等家禽类第96-99页
 第二节 笔管材料第99-104页
  一、竹第99-101页
  二、木第101页
  三、其他种类第101-104页
 第三节 论地域、季节对毛料的影响——以兔毫、狼毫为例第104-112页
  一、 “仲秋取毫”析第104-106页
  二、 黄鼠狼尾毛的季节差异第106-108页
  三、 “辽东黄鼬健且圆,得法自远源也传”第108-112页
第三章 毛笔制作工序研究——以散卓笔为例第112-133页
 第一节 择毫法——“千万毛中拣一毫”第112-117页
  一、 “锱铢辨柔劲”第113页
  二、 “造笔者之精,必以择毫为先”第113-116页
  三、“千万毛中拣一毫”第116-117页
 第二节 熟毫法第117-120页
  一、 石灰水去脂第117页
  二、 水蒸气去脂法第117-118页
  三、 自然去脂法第118-119页
  四、 揉擦去脂法第119-120页
 第三节 垫胎成型法第120-123页
  一、 衬垫成型的步骤第120-121页
  二、 衬胎毫料的质量要求第121-122页
  三、 衬胎毫料的数量要求第122页
  四、 衬毫的层次要求第122-123页
 第四节 剔毫修整第123-126页
  一、 顺理笔样第124页
  二、 清理毛障第124-126页
  三、 修整定型第126页
 第五节 毛笔四德论第126-133页
  一、 “四德”的形成第127页
  二、 “尖齐圆健”的含义第127-133页
第四章 古代制笔流派研究第133-171页
 第一节 宣笔考辨第133-147页
  一、 韩愈《毛颖传》之中山考辨第133-138页
  二、 唐、宋宣笔考第138-147页
 第二节 湖笔考第147-166页
  一、 湖笔的成因第147-150页
  二、 论元代湖笔第150-155页
  三、 明代湖笔考述第155-161页
  四、 清代湖笔考第161-166页
 第三节 湘笔考第166-171页
第五章 《笔史·笔之匠》校补及笔工的相关问题第171-225页
 第一节 唐以前笔工辑补第171-174页
 第二节 《笔史·笔之匠》补正(宋代部分)第174-182页
 第三节 《元代笔工考》校补第182-199页
  一、 南方笔工第183-194页
  二、 北方笔工第194-197页
  三、 籍贯待考笔工第197-199页
 第四节 《续订〈笔之匠〉之明清笔工》校补(明清部分)第199-209页
  一、 明代笔工辑录第199-204页
  二、 清代笔工辑录第204-209页
 第五节 笔工作坊或牌匾名考述——以元明两代笔坊为中心第209-217页
  一、 “正心”第210页
  二、 “笔华轩”第210-212页
  三、 “笔妙轩”第212-214页
  四、 “古用轩”第214-216页
  五、 刘必通卖笔木牌第216-217页
 第六节 文人眼中的笔工第217-225页
  一、 “唯笔工最难”第217-219页
  二、 “不能书何能笔?”第219-220页
  三、 “非为贫而作笔,故能工”第220-222页
  四、 “谁言进技不进道?”第222-225页
第六章 毛笔与书法风格第225-267页
 第一节 笔如刀槊——创作中毛笔的重要作用第225-228页
 第二节 论“择笔”第228-237页
 第三节 毛笔的形制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第237-247页
  一、 “柳骨”与“出锋须长”第237-239页
  二、 蔡襄“以散笔作草书,自成一家”第239-241页
  三、 形制的变迁与苏、黄的书风第241-247页
 第四节 不同毛料的毛笔与创作第247-259页
  一、 杨维桢与“铁心颖”第247-249页
  二、 “羊毫盛行而书学亡”辨第249-251页
  三、 茅笔与书法创作第251-259页
 第五节 特殊类型毛笔对书法创作的影响第259-267页
  一、 秃笔与书法创作第259-261页
  二、 烧毫、束毫与古法毛笔第261-267页
第七章 结论第267-270页
附表一:唐以前笔工辑录表第270-275页
附表二:宋代笔工辑录表第275-287页
附表三:元代笔工辑录表第287-290页
附表四:明代笔工辑录表第290-295页
附表五:清代笔工辑录表第295-303页
参考文献第303-328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成果第328-329页
致谢第329-331页
附图第331-349页

论文共3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主题创作法在现代影楼服饰设计中的运用--黔东南苗族影楼服饰的主题性设计
下一篇:针刺陶瓷基复合材料应力应变响应模拟及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