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绪论 | 第12-28页 |
·提出问题及研究对象 | 第12-14页 |
·提出问题 | 第12页 |
·研究对象——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课题背景 | 第14-20页 |
·“中德同行”活动介绍 | 第14-16页 |
·“中德同行”之家 | 第16-19页 |
·青岛理工大学“竹亭” | 第19-20页 |
·青岛理工大学竹亭背景 | 第19页 |
·竹亭的安装过程 | 第19-20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·国内现状 | 第21页 |
·王澍获奖的启示 | 第21-2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| 第24-26页 |
·课题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·课题研究框架 | 第24-26页 |
·论文内容概述 | 第26-28页 |
第1部分 木结构建筑历史和“回归” | 第28-40页 |
第一章 传统木结构发展的对比研究 | 第30-35页 |
·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| 第30-31页 |
·战国到西汉末—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25 年 | 第30页 |
·东汉初到南北朝末—公元 25 年至 580 年 | 第30页 |
·隋初到北宋末—公元 581 至 1127 年 | 第30-31页 |
·南宋初到元代末—公元 1127 年至 1368 年 | 第31页 |
·明初到鸦片战争—公元 1368 年至 1840 年 | 第31页 |
·欧洲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| 第31-34页 |
·欧洲传统木建筑的区域 | 第31-32页 |
·欧洲传统建筑石材和木材的应用 | 第32页 |
·从抬梁到三角屋架的演变 | 第32-33页 |
·拱券结构的应用 | 第33页 |
·从拱券到桁架的演变 | 第33-3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木结构建筑在当代的“回归” | 第35-40页 |
·中国当代木结构建筑的时代困境 | 第35-36页 |
·传统木建筑使用功能的局限性 | 第35页 |
·施工周期漫长 | 第35-36页 |
·“博物馆化”的建筑形式 | 第36页 |
·欧洲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| 第36-39页 |
·工业发展对西方木结构建筑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·工业革命让钢结构的出现成为可能 | 第36-37页 |
·新艺术运动与木材特性矛盾化 | 第37页 |
·现代主义运动让“木建筑”回归 | 第37-38页 |
·木建筑的重新兴起 | 第38-39页 |
·森林工业的进步 | 第38-39页 |
·新环境观念下木建筑的复兴 | 第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2部分 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广泛适应性研究 | 第40-115页 |
第三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材料的广泛适应性研究 | 第41-74页 |
·传统木材的物理属性及其缺陷 | 第41-45页 |
·木材的物理属性 | 第41-43页 |
·木材的缺陷及其应该用中的保护 | 第43-45页 |
·木材技术的成熟——复合木材料的发展 | 第45-47页 |
·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| 第45页 |
·复合材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| 第45-47页 |
·新型符合木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合的研究 | 第47-73页 |
·新型符合木材料与玻璃组合 | 第48-54页 |
·玻璃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 | 第48页 |
·木材与玻璃的组合实例解析 | 第48-54页 |
·新型符合木材料与石材组合 | 第54-59页 |
·石材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 | 第54页 |
·木材与石材的组合实例解析 | 第54-59页 |
·新型符合木材料与钢材组合 | 第59-67页 |
·钢材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 | 第59-60页 |
·木材与钢材的组合实例解析 | 第60-67页 |
·新型符合木材料与混凝土组合 | 第67-69页 |
·混凝土的物理属性及其文脉特征 | 第67-68页 |
·木材与混凝土的组合实例解析 | 第68-69页 |
·新型符合木材料与膜材组合 | 第69-73页 |
·膜材的分类及其文脉特征 | 第69-71页 |
·木材与膜材的组合实例解析 | 第71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四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空间的广泛适应性研究 | 第74-96页 |
·木建筑空间表现的实质探索 | 第74-77页 |
·结构体系的木建筑空间本质 | 第74-75页 |
·新结构体系成熟对木建筑空间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·大跨度结构体系的成熟 | 第75-76页 |
·空间网架结构的发展 | 第76-77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空间广泛适应性实例研究 | 第77-95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公共空间表现实例研究 | 第77-83页 |
·木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场所 | 第78-80页 |
·木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节点 | 第80-82页 |
·室内公共空间的木结构表现 | 第82-83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私密空间表现实例研究 | 第83-88页 |
·当代木结构住宅的空间表现 | 第84-85页 |
·木建筑本身作为私密性的装置 | 第85-88页 |
·木建筑空间特殊形式——大跨度建筑的空间表现 | 第88-95页 |
·张力作用木结构 | 第88-90页 |
·推力作用木结构 | 第90-91页 |
·弯剪作用木结构 | 第91-93页 |
·面作用木结构 | 第93-94页 |
·树形支撑空间结构 | 第94-95页 |
本章小节 | 第95-96页 |
第五章 当代木结构建筑文化的广泛适应性研究 | 第96-115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地域性的广泛适应性的探索 | 第96-105页 |
·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| 第96-97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的地域广泛适应性实例探索 | 第97-105页 |
·地域精神的空间升华 | 第97-99页 |
·传统元素符号的延续 | 第99-104页 |
·传统技术工艺的再现 | 第104-105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有机性的广泛适应性的研究 | 第105-114页 |
·木建筑“有机性”概念探索 | 第105-106页 |
·当代木结构建筑的有机性广泛适应性实例探索 | 第106-114页 |
·引入环境 | 第107-109页 |
·融入环境 | 第109-111页 |
·木建筑的有机性更新 | 第111-114页 |
本章小节 | 第114-115页 |
结论及其当代木结构建筑在国内应用的策略和展望 | 第115-118页 |
结论 | 第115页 |
当代木结构建筑在国内应用的策略 | 第115-117页 |
第一阶段 传统木构的保护 | 第116页 |
第二阶段 促进规范的制定 | 第116页 |
第三阶段 木材产业的发展 | 第116-117页 |
展望 | 第117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