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| ·环境状况日趋恶化 | 第11页 |
| ·信息手段成为创新的环境管理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——信息手段应用的现实选择 | 第12-13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| ·文献述评 | 第14-17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审计发展动态的研究述评 | 第14-15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| ·总结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问题及目的 | 第17页 |
| ·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| 第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| 第18-19页 |
| 2 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的理论基础分析 | 第19-22页 |
| 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| 第19-20页 |
| ·风险的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发展 | 第19页 |
| ·风险管理的程序 | 第19-20页 |
| ·风险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和必要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风险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| 第20页 |
| ·风险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风险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 | 第21-22页 |
| 3 设计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的总体思路 | 第22-28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的设计原则 | 第22-24页 |
| ·充分体现风险导向的特点 | 第22页 |
| ·充分利用环境学科的方法 | 第22页 |
| ·充分利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| 第22页 |
| ·充分考虑与财务报告审计的融合和区别 | 第22-24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的总体思路 | 第24-26页 |
| ·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| 第26页 |
| ·程序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4 风险识别与评估程序 | 第28-43页 |
| ·企业环境风险识别程序 | 第28-33页 |
| ·对企业环境报告审计中“风险”的认识 | 第28页 |
| ·识别被审计单位环境风险的方法 | 第28-30页 |
| ·识别被审计单位环境风险的具体考虑 | 第30-32页 |
| ·与财务报告审计的融合与区别 | 第32-33页 |
| ·从整体层面了解环境管理体系 | 第33-36页 |
| ·环境管理体系要素与内部控制要素的对应关系 | 第33-34页 |
| ·对环境管理体系中整体性要素的了解 | 第34-35页 |
| ·与财务报告审计的融合与区别 | 第35-36页 |
| ·从认定层面了解环境管理体系 | 第36-37页 |
| ·从认定层面了解环境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| 第36页 |
| ·对环境控制活动的具体了解 | 第36-37页 |
| ·与财务报告审计的融合与区别 | 第37页 |
| ·企业环境报告错报风险的评估程序 | 第37-43页 |
| ·对企业环境报告审计中“重要性”的认识 | 第37-38页 |
| ·评估企业环境报告整体层次的错报风险 | 第38-39页 |
| ·评估企业环境报告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 | 第39-41页 |
| ·与财务报表审计的融合与区别 | 第41-43页 |
| 5 风险应对程序 | 第43-51页 |
| ·总体应对措施 | 第43-44页 |
| ·进一步审计程序 | 第44-50页 |
| ·总体思路与组织形式 | 第44-45页 |
| ·环境管理体系测试 | 第45-47页 |
| ·实质性程序 | 第47-50页 |
| ·与财务报告审计的融合与区别 | 第50-51页 |
| 6 专家访谈 | 第51-55页 |
| ·专家访谈对象的选择 | 第51页 |
| ·专家访谈过程及结论 | 第51-53页 |
| ·对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认知 | 第51-52页 |
| ·对论文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建议 | 第52-53页 |
| ·专家访谈的启示 | 第53-55页 |
| ·对企业环境报告审计发展的启示 | 第53-54页 |
| ·对论文改进的启示 | 第54-55页 |
| 7 研究结论 | 第55-57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55页 |
| ·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思路 | 第55页 |
| ·政策建议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0页 |
| 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