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高支撑体系现存问题 | 第11-14页 |
| ·近年重大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事故 | 第11-13页 |
| ·事故原因分析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2 施工期荷载统计分析 | 第18-30页 |
| ·《规范》对荷载的规定 | 第18-20页 |
| ·《规范》修订背景 | 第18-19页 |
| ·荷载分类 | 第19页 |
| ·荷载效应组合 | 第19-20页 |
| ·施工期荷载的取值 | 第20-27页 |
| ·永久荷载取值 | 第20-21页 |
| ·可变荷载取值 | 第21-22页 |
| ·风荷载取值 | 第22-25页 |
| ·诱发荷载取值 | 第25-27页 |
| ·某高支模工程施工荷载计算 | 第27-29页 |
| ·高支模概况 | 第27页 |
| ·立杆受力计算 | 第27-29页 |
| 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高支模广义初始缺陷分析 | 第30-44页 |
| ·缺陷对高支模性能的影响 | 第30-36页 |
| ·缺陷的概念和分类 | 第30-31页 |
| ·初始几何缺陷的考虑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含初始缺陷的立杆二阶弹性理论模型 | 第33-36页 |
| ·节点半刚性对高支模性能的影响 | 第36-41页 |
| ·扣件式钢管高大模板体系节点单元刚度推导 | 第36-38页 |
| ·满堂脚手架半刚性连接水平杆非节点荷载处理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考虑节点半刚性的横杆刚度修正系数 | 第39-41页 |
| ·考虑广义初始缺陷的假想水平力 | 第41-43页 |
| ·广义初始缺陷的概念 | 第41页 |
| ·假想水平力法模拟广义初始缺陷 | 第41页 |
| ·扣件式钢管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假想水平力的取值 | 第41-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4 直角扣件节点半刚性试验研究 | 第44-56页 |
| ·半刚性连接简介 | 第44-47页 |
| ·半刚性连接特性 | 第44-45页 |
| ·半刚性连接的研究方法 | 第45页 |
| ·扣件节点试验研究现状 | 第45-47页 |
| ·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47页 |
| ·直角扣件节点试验方案 | 第47-48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47-48页 |
| ·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| 第48页 |
| ·直角扣件转动刚度研究 | 第48-54页 |
| 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·试验有限元模拟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| 第54页 |
| ·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5 工程实例概述及实测分析 | 第56-75页 |
| ·实测工程简介 | 第56-58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56-57页 |
| ·实测工程高支模搭设方案 | 第57-58页 |
| ·现场监测方案 | 第58-62页 |
| ·测试目的 | 第58-59页 |
| ·测试仪器和方法 | 第59页 |
| ·测点布置 | 第59页 |
| ·测试内容 | 第59-62页 |
| ·实测数据处理 | 第62-70页 |
| ·测试过程中立杆应力变化 | 第62-66页 |
| ·测试过程中横杆应力变化 | 第66-67页 |
| ·测试过程中剪刀撑应力变化 | 第67-69页 |
| ·实测缺陷统计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·现场高支模有限元分析 | 第70-74页 |
| ·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70页 |
| ·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0-73页 |
| ·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| ·结论 | 第75-76页 |
| ·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| 附录一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、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| 第83-84页 |
| 附录二:混凝土浇筑顺序表 | 第84-85页 |
| 附录三:现场测定直角扣件拧紧力矩 | 第85-87页 |
| 附录四:现场测试照片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