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香蕉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产几丁质酶拮抗菌的筛选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 前言 | 第8-18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及分布 | 第9-10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的分类鉴定 | 第10-15页 |
| ·经典病理学鉴定 | 第10页 |
| ·利用生物学特性分类鉴定 | 第10-11页 |
| ·营养体亲和性检测 | 第11页 |
| ·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类鉴定 | 第11-15页 |
| ·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几丁质酶概述 | 第15-16页 |
| ·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2 广东省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分化研究 | 第18-3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19-20页 |
| 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20-2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0-21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1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1-25页 |
| ·菌丝培养 | 第21页 |
| ·基因组DNA提取 | 第21-22页 |
| ·纯度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·AFLP | 第22-23页 |
| ·rDNA-ITS区PCR扩增与序列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24-25页 |
| ·AFLP数据分析 | 第25页 |
| 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2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2页 |
| ·DNA的提取及定量 | 第25-26页 |
| ·AFLP扩增结果 | 第26-29页 |
| ·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聚类结果分析 | 第30页 |
| ·ITS1和ITS4扩增结果 | 第30-31页 |
| ·基于rDNA-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3 香蕉枯萎病菌产几丁质酶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| 第34-4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9页 |
| 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34-35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4-35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5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35页 |
| ·细粉几丁质的制备 | 第35页 |
| ·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| ·蕉枯萎病菌细胞壁抽提物的制备 | 第36页 |
| ·拮抗菌筛选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初筛 | 第36页 |
| ·复筛 | 第36-37页 |
| ·无菌发酵滤液拮抗活性 | 第37页 |
| ·拮抗菌的16S rDNA鉴定 | 第37-39页 |
| ·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7-38页 |
| ·16S rDNA序列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| 第38-39页 |
| 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9页 |
| ·筛菌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筛选 | 第39-40页 |
| ·菌株水解能力测定 | 第40-42页 |
| ·无菌发酵滤液拮抗活性 | 第42-43页 |
| ·菌株的16S rDNA分子鉴定 | 第43-45页 |
| ·菌株的16S rDNA序列扩增及测定 | 第43页 |
| ·各菌株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·讨论 | 第45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论文发表情况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