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0页 |
一、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(一) 研究缘起 | 第13-14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22页 |
(一)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(二) 国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| 第17-22页 |
三、理论背景与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2-26页 |
(一) 理论背景 | 第22-24页 |
(二)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4-26页 |
四、评价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框架 | 第26-27页 |
五、本文研究方法和不足 | 第27-30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27-28页 |
(二) 个案研究法 | 第28-29页 |
(三) 研究不足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与实践 | 第30-38页 |
一、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30-32页 |
(一) 老农保起步阶段(1986—1998年) | 第30页 |
(二) 职能划转和整顿规范阶段(1998—2001年) | 第30-31页 |
(三) 地方新农保探索阶段(2002—2009年) | 第31页 |
(四) 国家新农保试点阶段(2009年以来) | 第31-32页 |
二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| 第32-35页 |
(一) 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模式 | 第32页 |
(二) 新农保制度的覆盖范围 | 第32页 |
(三) 新农保制度的资金筹集方式 | 第32-33页 |
(四) 新农保制度的待遇标准和养老金领取条件 | 第33页 |
(五) 新农保制度的基金管理和监督 | 第33-34页 |
(六) 新农保制度的经办管理服务 | 第34页 |
(七) 新农保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| 第34-35页 |
三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 | 第35-38页 |
(一) 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现状 | 第35-36页 |
(二) T村新农保实施现状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8-61页 |
一、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价 | 第38-48页 |
(一) 制度设计方面的可持续性评价 | 第38-42页 |
(二) 管理方面的可持续性评价 | 第42-43页 |
(三) 财务方而的可持续性评价 | 第43-48页 |
二、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-61页 |
(一) 农民参保意愿对新农保可持续性的影响 | 第48-57页 |
(二) 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外部环境对新农保可持续性的影响 | 第57-61页 |
第四章 完善新农保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| 第61-68页 |
一、多措并举,保障制度设计的可持续性 | 第61-64页 |
(一) 提高养老金标准,健全医疗,合力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生活 | 第61页 |
(二) 提高记账利率,激励农民多缴费 | 第61页 |
(三) 承认个人账户政府补贴资金的私有产权 | 第61-62页 |
(四) 撤销捆绑条款,消除新农保负面影响 | 第62页 |
(五) 完善转移接续政策 | 第62-64页 |
二、创新基金管理,保障制度管理的可持续性 | 第64页 |
(一) 创新基金的财务运行模式 | 第64页 |
(二) 提高统筹层次,实现省级统筹 | 第64页 |
三、未雨绸缪,保障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| 第64-65页 |
(一) 基础养老金方面——建立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制度保障、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担机制 | 第64-65页 |
(二) 建立弥补未来个人账户赤字风险的预警机制 | 第65页 |
四、大力增加农民收入,保障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经济基础 | 第65-66页 |
(一) 发挥政府作用,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持 | 第65页 |
(二) 建立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驱动农民增收 | 第65-66页 |
五、优化新农保可持续性的外部环境 | 第66-68页 |
(一) 经济环境——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| 第66页 |
(二) 社会环境——加强法制建设 | 第66-67页 |
(三) 文化环境——营造孝道文化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:T村村民参加新农保心理的访谈大纲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