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格交替运行SBBR及污泥特征分析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·污水脱氮技术及发展 | 第10-18页 |
·水体中氮污染的危害 | 第10页 |
·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| 第10-12页 |
·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的现状与缺点 | 第12-14页 |
·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·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6-18页 |
·反硝化的碳源选择与内碳源作用机理 | 第18-19页 |
·碳源在生物脱氮中的作用 | 第18页 |
·生物细胞中的碳源储存 | 第18-19页 |
·污泥减量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·污泥减量的机理 | 第19-21页 |
·几种生物污泥减量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| 第21-23页 |
·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3-26页 |
·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页 |
·试验实施方案 | 第23-24页 |
·技术路线图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试验装置的建立 | 第26-34页 |
·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概述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装置设计 | 第27-30页 |
·试验装置构造 | 第27-29页 |
·系统填料选择 | 第29-30页 |
·试验装置的启动 | 第30-33页 |
·试验用水 | 第30-31页 |
·水质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
·试验方法和运行参数 | 第31-32页 |
·污泥接种和生物膜的培养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新型SBBR处理效果 | 第34-46页 |
·试验条件的确立 | 第34-35页 |
·新型SBBR去除效果 | 第35-38页 |
·高C/N(8.54-9.45)情况下的处理效果 | 第35-36页 |
·低C/N(4.66-4.86)情况下的处理效果 | 第36-37页 |
·高低C/N情况下的处理效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反应器典型周期的处理效果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COD的去除 | 第38页 |
·各种N的变化 | 第38-39页 |
·DO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·pH值的变化 | 第40-41页 |
·半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GC-MS测试结果 | 第42-44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新型SBBR的污泥特征 | 第46-58页 |
·反应器污泥分布与滤速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·生物膜的组成与特征 | 第47-56页 |
·生物膜厚度 | 第47-48页 |
·生物膜主要生物种类及特性 | 第48-50页 |
·生物膜SEM照片 | 第50-51页 |
·生物膜成分 | 第51-54页 |
·细菌种群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新型SBBR特性及机理分析 | 第58-64页 |
·新型SBBR脱氮特性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系统两格交替运行强化同步硝化反硝化 | 第58-59页 |
·系统生物膜特性具有高效处理效果 | 第59-60页 |
·新型SBBR污泥减量机理分析 | 第60-64页 |
·污泥减量化技术原理 | 第60-61页 |
·新型SBBR污泥减量化机理 | 第61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4-66页 |
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·建议 | 第65-6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