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·中国铜矿资源概况 | 第12页 |
·生物冶金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生物冶金及其原理 | 第12-13页 |
·浸矿微生物 | 第13-15页 |
·生物冶金的工业应用 | 第15页 |
·黄铜矿浸出影响因素 | 第15页 |
·促进黄铜矿浸出的调控措施 | 第15-22页 |
·理化调控 | 第15-19页 |
·生物调控 | 第19-22页 |
·浸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3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论文资助情况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三种中等嗜热菌混合浸出黄铜矿精矿研究 | 第25-36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微生物和培养基 | 第25-26页 |
·矿物来源及成分分析 | 第26页 |
·黄铜矿生物浸出实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8-34页 |
·中等嗜热菌混合浸出黄铜矿精矿理化参数变化 | 第28-32页 |
·三种中等嗜热菌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 | 第32-34页 |
·结果讨论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兼性自养古菌F.thermophilum生物强化对黄铜矿精矿浸出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36-55页 |
·材料及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微生物和培养基 | 第36页 |
·矿物来源及成分分析 | 第36页 |
·古菌F.thermophilum L1生物强化实验方案 | 第36-3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4页 |
·F.thermophilum L1前期(第5天)生物强化实验 | 第38-46页 |
·F.thermophilum L1中期(第13天)生物强化实验 | 第46-51页 |
·F.thermophilum L1后期(第24天)生物强化实验 | 第51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自养的铁氧化细菌L.ferrphilum生物强化对黄铜矿精矿浸出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55-68页 |
·材料及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微生物和培养基 | 第55页 |
·矿物来源及成分分析 | 第55页 |
·L.ferriphilum YSK生物强化实验方案 | 第55-56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56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7页 |
·L.ferriphilum YSK前期(第5天)生物强化实验 | 第56-63页 |
·L.ferriphilum YSK中期(第13天)生物强化实验 | 第63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硫氧化细菌At.caldus生物强化对黄铜矿精矿浸出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68-82页 |
·材料及方法 | 第68-69页 |
·微生物和培养基 | 第68页 |
·矿物来源及成分分析 | 第68页 |
·At.caldus s2生物强化实验方案 | 第68-69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69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9-81页 |
·At.caldus s2前期(第5天)生物强化实验实验 | 第69-75页 |
·At.caldus s2中期(第13天)生物强化实验 | 第75-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82-84页 |
·结论 | 第82-83页 |
·三种中等嗜热菌共培养浸出黄铜矿精矿 | 第82页 |
·古菌F.thermophilum生物强化对黄铜矿精矿浸出及群落结构影响 | 第82页 |
·细菌L.ferriphilum生物强化对黄铜矿精矿浸出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82页 |
·细菌At.caldus生物强化对黄铜矿精矿浸出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82页 |
·三种中等嗜热菌分别生物强化浸出黄铜矿结果比较 | 第82-83页 |
·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