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·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0页 |
·碎裂结构岩体边坡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·框架预应力锚杆(索)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3-40页 |
·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3-28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3-24页 |
·气象水文 | 第24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4-25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5-26页 |
·水文地质 | 第26页 |
·地震 | 第26-28页 |
·广甘路碎裂结构边坡工程地质调研 | 第28-39页 |
·K5+893.5~987.5R 边坡工程地质调研 | 第28-33页 |
·K6+587~665R 边坡工程地质调研 | 第33-37页 |
·工程区岩体质量分级 | 第37-39页 |
·广甘高速公路碎裂结构边坡总体特征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碎裂结构边坡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| 第40-58页 |
·岩石的物理性质 | 第40-43页 |
·岩石含水率实验 | 第40页 |
·岩石密度试验 | 第40-41页 |
·岩石声波测试 | 第41-43页 |
·岩石静力学试验 | 第43-47页 |
·边坡岩块直剪试验 | 第43-45页 |
·单轴压缩变形试验 | 第45-47页 |
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| 第47页 |
·岩石动力学试验 | 第47-56页 |
·试样制备 | 第47-48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48页 |
·试验原理 | 第48-49页 |
·加载过程 | 第49-50页 |
·试验数据分析 | 第50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4章 碎裂结构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| 第58-67页 |
·UDEC 离散元软件概述 | 第58页 |
·碎裂结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计算 | 第58-62页 |
·碎裂结构边坡的地震动力失稳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地震作用下边坡位移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边坡参数对位移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结构面参数对位移的影响 | 第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碎裂结构边坡框锚结构抗震加固机理研究 | 第67-89页 |
·框锚结构概述 | 第67页 |
·FLAC~(3D)对支护后边坡动力响应计算 | 第67-73页 |
·动力方程中的阻尼 | 第67-68页 |
·霍克布朗经验强度准则 | 第68-73页 |
·框锚结构对碎裂结构边坡支护效应研究 | 第73-87页 |
·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73-75页 |
·计算步骤 | 第75页 |
·坡体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5-80页 |
·支护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80-87页 |
·框锚结构对强震区边坡的加固机理研究 | 第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6章 框锚结构加固边坡抗震优化措施 | 第89-100页 |
·框锚结构的工作阶段及地震作用受力特点 | 第89页 |
·框锚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的破坏特点 | 第89-92页 |
·框架锚索结构的在汶川地震中的震害调查 | 第89-91页 |
·框架锚索结构的破坏的影响因素及破坏成因分析 | 第91-92页 |
·框锚结构的抗震优化措施 | 第92-99页 |
·框架锚索结构的抗震优化 | 第92-93页 |
·框架锚索结构支护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| 第93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7章 典型碎裂结构边坡动力稳定性及支护措施评价 | 第100-115页 |
·汶川地震波作用下典型碎裂结构边坡研究 | 第100-108页 |
·K5+893.5~987.5R 加固设计综合评价 | 第100-106页 |
·K6+587~665R 加固设计综合评价 | 第106-108页 |
·人工合成地震波作用下典型碎裂结构边坡研究 | 第108-111页 |
·人工合成地震波 | 第108-109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·典型碎裂结构边坡抗震支护优化研究 | 第111-115页 |
·K5+893.5~987.5R 支护参数敏感度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·K5+893.5~987.5R 支护优化建议 | 第114-11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