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民政工作论文--其他论文

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--以瓷娃娃关怀协会为主要案例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绪论第12-27页
 一、选题缘由、意义及研究方法第12-15页
 二、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第15-19页
 三、文献回顾第19-21页
 四、核心概念界定第21-24页
 五、论文架构及创新之处第24-27页
第一章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弱势群体第27-52页
 第一节 中外关于社会结构分层的主要理论第27-37页
  一、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加剧第27-28页
  二、有关社会分层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第28-29页
  三、国内学者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的论述第29-37页
 第二节 中国社会结构不合理将导致的客观后果第37-39页
  一、漠视中国社会结构不合理的普遍价值观第37-38页
  二、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第38-39页
  三、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,使社会公正性受到质疑第39页
 第三节 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第39-44页
  一、"弱势群体"概念的提出和界定第39-40页
  二、对"弱势群体"的理解误区第40-42页
  三、弱势群体的特征第42-44页
 第四节 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社会定位第44-47页
  一、弱势群体的分类第44-45页
  二、弱势群体的社会定位第45-47页
 第五节 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第47-52页
  一、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众沟通不畅的原因第47-49页
  二、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有缺失第49页
  三、专家学者相关表达的局限性第49-50页
  四、非政府组织的无奈第50-52页
第二章 成骨不全症患者-----中国弱势群体的缩影第52-71页
 第一节 人类学视野下的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第52-62页
  一、中国的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第52-53页
  二、部分中国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状况的数据和实例第53-62页
 第二节 罕见病及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的破坏和缓解因素第62-65页
  一、一个疑问-----罕见病的社会属性第62-63页
  二、缓解罕见病、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破坏的各种因素第63-65页
 第三节 政府在对弱势群体救助中的作用第65-71页
  一、弱势群体扩大趋势第65-66页
  二、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第66-70页
  三、社会救助呼唤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第70-71页
第三章 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及相关基本理论第71-105页
 第一节 我国历史上民间社团之渊源及发展第71-80页
  一、民本思想、原始信仰及儒释道等构成民间社团的思想渊源第71-75页
  二、社祀、盟誓结拜等成为民间社团的组织渊源第75-77页
  三、近代化社会转型及明清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第77-80页
 第二节 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第80-87页
  一、我国非政府组织兴起的国际背景第80-81页
  二、新中国建立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第81-85页
  三、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快速发展之原因第85-87页
 第三节 非政府组织兴起的理论基础第87-97页
  一、经济学视角:政府失灵论、合约失灵论第88-89页
  二、政治学视角:第三方管理理论、依存理论第89-91页
  三、社会学视角:公民社会理论第91-93页
  四、发展人类学视角:参与式发展理论第93-97页
 第四节 非政府组织一般特性及基本分类第97-105页
  一、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性第97-98页
  二、非政府组织基本分类第98-105页
第四章 草根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---以瓷娃娃关怀协会为例第105-137页
 第一节 非政府组织的一般功能第105-108页
  一、扩大公共意识和理论,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第105-106页
  二、致力参与公共服务、约束公共权力的使用,监督公共产品的质量安全第106页
  三、多渠道开发资源,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06-107页
  四、提倡"参与式"发展、"造血式扶贫",支持弱势和边缘群体第107页
  五、加强人际纽带,引导"社会适应"和实现自我价值第107-108页
 第二节 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开展之项目第108-130页
  一、瓷娃娃关怀协会的建立及组织结构第108-110页
  二、瓷娃娃关怀协会针对成骨不全症群体开展的关怀服务工作(项目)第110-124页
  三、有关政策法律、公共宣教、调查研究、志愿者等工作第124-130页
 第三节 从瓷娃娃关怀协会看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特点第130-137页
  一、更能深入基层,贴近下层民众,具有民间性特点第130-131页
  二、在扶助中,可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优势第131-132页
  三、能够施行个案扶助,以弥补政府在覆盖面及精神领域中救助之缺失第132-133页
  四、多渠道筹集资金,开辟救助新途径第133-134页
  五、相对而言,具有扶助专业之优势第134页
  六、志愿性扶助行为,更有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权益上的保护第134-137页
第五章 草根非政府组织发挥功能时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思路第137-176页
 第一节 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外部制度困境第137-145页
  一、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四种模式第138-139页
  二、现行体制下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中的错位现象第139-140页
  三、政府立法不健全,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亟待完善第140-145页
 第二节 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自身制约因素第145-148页
  一、发展经费不足,资源匮乏第145-147页
  二、人力资源水平偏低,能力不足第147页
  三、自身治理机制缺乏,出现公信力危机第147-148页
 第三节 从政府层面上创造促进草根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第148-156页
  一、完善管理体制,从控制型管理转向培育服务型管理第149-152页
  二、健全政策法规,进一步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第152-153页
  三、资源引导,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平等合作关系第153-155页
  四、美国税收政策的启示第155-156页
 第四节 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,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第156-164页
  一、拓宽非政府组织获取资金渠道,力保可持续性发展第156-160页
  二、提倡参与式发展,建立与政、企、扶助对象及志愿者的互动合作模式第160-162页
  三、提升专业化能力,广泛吸纳人才第162-163页
  四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,建立多元立体监管体系第163-164页
 第五节 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生力军作用第164-176页
  一、我国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第165-166页
  二、志愿者管理体系亟待加强,专业化程度也需提高第166-169页
  三、他山之石:英国《框架协议》和"时间银行"等第169-176页
结语第176-179页
参考文献第179-193页
后记第193-19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194-195页

论文共1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(公元8世纪~1949年)
下一篇: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