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导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| 第12-14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(二) 内容框架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土地出让金的公共性及其制度沿革 | 第14-19页 |
第一节 土地出让金的含义 | 第14页 |
第二节 土地出让金的公共性及其功能 | 第14-15页 |
一、土地出让金是一种非税性质的公共收入 | 第14页 |
二、土地出让金的功能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土地出让金制度沿革 | 第15-19页 |
一、创征阶段 | 第15-16页 |
二、成型阶段 | 第16-17页 |
三、改革阶段 | 第17页 |
四、立法阶段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土地出让金游离于预算外异化公共财政体系 | 第19-22页 |
一、出让金比重过大,压倒税收扭曲财政结构 | 第19-21页 |
二、地方财政预算粗放弱化监督效果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收缴环节的操作失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| 第22-24页 |
一、存在收缴数额不到位和不及时现象 | 第22-23页 |
二、收缴数额和程序缺乏监督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农民群体分配份额极低严重损害社会公平 | 第24-26页 |
一、分配份额低 | 第24-25页 |
二、分配程序不公开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使用环节缺乏有效监督背离公共性并削弱公共功能 | 第26-29页 |
一、使用去向不明 | 第26-27页 |
二、使用程序缺乏透明度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的问题成因 | 第29-33页 |
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土地出让金管理失范 | 第29-30页 |
一、地方政府出让土地具有低成本优势 | 第29页 |
二、地方政府对出让金的管理权属过重 | 第29-30页 |
三、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缺失 | 第30页 |
第二节 农民群体的参与机制缺失导致利益得不到保障 | 第30-33页 |
一、农民群体土地出让议价能力薄弱 | 第30页 |
二、土地出让信息公开程度低 | 第30-31页 |
三、出让金分配过程缺乏农民参与通道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设计的国际经验 | 第33-46页 |
第一节 德国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设计经验 | 第33-35页 |
一、德国土地使用权及其出让制度 | 第33-34页 |
二、德国土地出让金管理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新加坡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设计经验 | 第35-38页 |
一、计划主导的土地出让市场及其借鉴意义 | 第35-36页 |
二、土地出让形式和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借鉴意义 | 第36-38页 |
三、土地出让金管理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| 第38页 |
第三节 日本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设计经验 | 第38-40页 |
一、强调土地"公共性"的观念革新 | 第38-39页 |
二、地价公示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| 第39-40页 |
第四节 美国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设计经验 | 第40-46页 |
一、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法定权属及其借鉴意义 | 第40-41页 |
二、土地出让改革的关键:"分区制" | 第41-42页 |
三、民众在土地出让中的参与监督及其启示 | 第42-46页 |
第五章 我国土地出让金管理机制的改革路径 | 第46-51页 |
第一节 重新划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属 | 第46-47页 |
一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 | 第46页 |
二、构建地方政府土地审批的制约机制 | 第46页 |
三、转变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目标及政绩观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建立土地出让金监督体系 | 第47-48页 |
一、将土地出让金纳入人大监督体系,强化收支监督 | 第47页 |
二、建立专项审计机制,加强中央对土地出让金的使用监管 | 第47-48页 |
三、建立健全土地出让金管理的问责机制 | 第48页 |
第三节 建立农民权益的保障体系 | 第48-51页 |
一、立法保障和提高农民在土地出让金使用中的分配比例 | 第48-49页 |
二、建立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听证制度 | 第49-50页 |
三、拓展农民在土地权益分配中的参与渠道 | 第50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