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城市经济管理论文--房地产经济论文

论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导论第9-20页
 一、选题背景第9-12页
 二、选题意义第12页
 三、基础理论第12-16页
  (一) 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第12-13页
  (二) 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理论依据第13-16页
 四、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-18页
 五、研究方法第18页
 六、论文框架第18-20页
第一章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现状第20-28页
 第一节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概况第20-21页
 第二节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类型第21-25页
  一、政府组屋第21-22页
  二、中等入息公寓第22-23页
  三、执行共管公寓第23页
  四、私人组屋第23-24页
  五、政府组屋与私人房产第24页
  六、政府组屋的市场占有率第24-25页
 第三节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第25-28页
  一、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萌芽阶段(1959年以前)第25页
  二、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(1960年—1964年)第25-26页
  三、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破冰阶段(1965年—1979年)第26页
  四、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加速阶段(1980年—1996年)第26-27页
  五、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稳阶段(1997年至今)第27-28页
第二章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体制第28-50页
 第一节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机构第28-33页
  一、建屋发展局第28-30页
  二、市区重建局第30-31页
  三、土地管理局第31-32页
  四、中央公积金局第32-33页
 第二节 新加坡的土地制度第33-36页
  一、土地征用制度第33-34页
  二、土地交易制度第34-35页
  三、拆迁安置制度第35-36页
 第三节 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第36-40页
  一、住房金融制度概述第36页
  二、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36-37页
  三、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管理与运行第37-39页
  四、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特色第39-40页
 第四节 新加坡住房保障的管理制度第40-46页
  一、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第40-41页
  二、组屋的申请、分配与转售制度第41-45页
  三、维持族居比例的组屋政策第45页
  四、房地产对外资的限制第45-46页
  五、特殊住房计划第46页
 第五节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法律制度第46-50页
  一、有关土地所有权和转让出售的法律第46-47页
  二、有关住宅开发和建筑方面的法律第47-48页
  三、住房保障相关法规第48-50页
第三章 新加坡与美国、德国房地产调控的共同取向第50-63页
 第一节 美国房地产市场及其政府调控第50-54页
  一、以税收政策为政府调控的主要手段第50-52页
  二、以土地储备制度为政府调控的基本保障第52页
  三、以公共租房保障为政府调控的辅助方法第52-53页
  四、小结第53-54页
 第二节 德国房地产市场及其政府调控第54-57页
  一、以福利住房优惠政策为政府调控的先期手段第54-55页
  二、以住房储蓄体系为政府调控的主要方法第55-56页
  三、以对房产租赁与交易的管制为政府调控的重要保障第56-57页
  四、小结第57页
 第三节 新加坡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三大措施第57-60页
  一、政府供给为主、市场出售为辅的住宅体系第57-58页
  二、保障住房供给与需求的金融体制第58-59页
  三、抑制投机的土地管制政策第59-60页
 第四节 新加坡、美国、德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共同经验第60-63页
  一、设计房地产市场调控体制必须考虑三项基础要素第60-61页
  二、理解房地产市场调控体制需要秉持三种基本视角第61页
  三、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制应当运用四个重要工具第61-63页
第四章 新加坡经验对完善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启示和借鉴第63-96页
 第一节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第63-71页
  一、改革开放前第63-64页
  二、初步形成时期(1978-1991)第64-65页
  三、房地产过热时期(1992-1993)第65-66页
  四、市场调整时期(1994-1997)第66-68页
  五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期(1998-2002年)第68-69页
  六、宏观调控时期(2003-2007)第69-70页
  七、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阶段(2008年至今)第70-71页
 第二节 与新加坡相比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1-87页
  一、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模式过于分散第71-72页
  二、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政策及法律缺位第72页
  三.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不准确第72-76页
  四、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第76-77页
  五、房地产价格过高第77-79页
  六、供应结构性问题突出第79-81页
  七、融资结构不合理第81-83页
  八、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健全第83-85页
  九、土地供给状况混乱第85页
  十、税收政策的针对性不强第85-87页
 第三节 新加坡经验给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的启示第87-96页
  一、完善房地产融资体系,拓展房地产融资渠道第87-88页
  二、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第88-90页
  三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,合理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第90-91页
  四、建立完善的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第91-93页
  五、规范房地产税收体系第93页
  六、中央设立专门的房地产管理机构,理顺中央和地立的利益关系第93-94页
  七、建立房地产信息披露政策第94页
  八、完善土地出让制度,规范土地供给市场秩序第94-96页
结束语第96-97页
致谢第97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2-103页

论文共10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环境行政奖励制度研究
下一篇: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