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3页 |
| 1 辣椒炭疽病概况 | 第8-9页 |
| ·辣椒炭疽病的症状与病原菌 | 第8-9页 |
| ·辣椒炭疽病的危害及致病机理 | 第9页 |
| ·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| 第9页 |
| 2 辣椒炭疽病的防治 | 第9-13页 |
| ·选用抗病品种 | 第9-10页 |
| ·农业防治 | 第10页 |
| ·化学防治 | 第10-11页 |
| ·生物防治 | 第11页 |
| ·生物技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辣椒炭疽病菌生防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| 第13-29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3-20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13页 |
| ·土壤放线菌的分离 | 第13-14页 |
| ·选择性培养基平板 | 第13页 |
| ·分离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对辣椒炭疽病菌抑菌作用的测定 | 第14页 |
| ·拮抗放线菌的初筛 | 第14页 |
| ·放线菌发酵液抑制作用测定 | 第14页 |
| ·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| 第14页 |
| ·分生孢子萌发法 | 第14页 |
| ·拮抗菌的初步鉴定 | 第14-20页 |
| ·孢子形态观察 | 第14-15页 |
| ·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| 第15-16页 |
| ·16S rDNA的扩增与测序 | 第16-20页 |
| ·基因DNA的提取 | 第16-17页 |
| ·PCR及扩增产物克隆 | 第17页 |
| ·PCR扩增产物的检测与回收 | 第17-18页 |
| ·3.4 16S rDNA的克隆和测序 | 第18-20页 |
| ·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| 第2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8页 |
| ·拮抗放线菌的初筛结果 | 第20-21页 |
| ·发酵滤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| 第21-22页 |
| ·发酵滤液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| 第22页 |
| ·孢子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 | 第22-24页 |
| ·18号菌株16SrDNA的扩增与测序结果 | 第24-28页 |
| ·18号菌株的DNA提取浓度测定结果 | 第24页 |
| ·16S rDNA序列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16S rDNA测序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28-29页 |
| ·辣椒炭疽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| 第28页 |
| ·辣椒炭疽病菌拮抗菌的初步鉴定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拮抗菌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 #22以及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作用 | 第29-3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材料 | 第29页 |
| ·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18号菌培养液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18号菌株培养液对辣椒炭疽病的离体防效试验 | 第29-30页 |
| ·18号菌株培养液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小区试验 | 第3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18号菌株培养滤液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18号菌株培养液对辣椒炭疽病的室内离体试验 | 第31-32页 |
| ·18号菌株发酵液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小区试验 | 第32-33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| ·18号菌株培养滤液对辣椒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| 第33页 |
| ·18号菌株培养液对辣椒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| 第33-34页 |
| 第四章 结论 | 第34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5-39页 |
| 附录 实验用培养基配方 | 第39-40页 |
| 致谢 | 第40-4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