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棕地概念解析 | 第13-18页 |
·棕地基本概念 | 第13页 |
·概念解读 | 第13页 |
·概念辨析 | 第13页 |
·棕地的成因 | 第13-14页 |
·棕地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景观特征 | 第14页 |
·环境特征 | 第14页 |
·社会特征 | 第14页 |
·文化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棕地的发展趋势及政策保护 | 第15-16页 |
·棕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15页 |
·棕地发展的政策保护 | 第15-16页 |
·棕地恢复性设计的理论支持 | 第16-18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6页 |
·生态设计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环境结构定位与绿色设计 | 第17页 |
·景观设计理论 | 第17页 |
·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棕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手段分析 | 第18-25页 |
·环境分析 | 第18页 |
·棕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 | 第18-23页 |
·环境污染物治理 | 第18-19页 |
·土地复垦与土壤改良 | 第19-20页 |
·水体治理 | 第20-21页 |
·植被恢复 | 第21-22页 |
·保护生物多样性 | 第22页 |
·资源节约与能源开发 | 第22-23页 |
·现存废弃材料保留再利用 | 第23-24页 |
·与景观再生设计的联系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棕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| 第25-36页 |
·棕地的生态环境再生与概念性设计 | 第25页 |
·生态环境循环再生 | 第25页 |
·棕地的概念性设计 | 第25页 |
·棕地景观的形态再生设计 | 第25-26页 |
·设计要素 | 第25-26页 |
·景观的生态结构 | 第26页 |
·再生景观的健康与安全 | 第26页 |
·棕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策略 | 第26-33页 |
·场地的改造利用 | 第26-27页 |
·空间层次的划分与特色空间的营造 | 第27-28页 |
·废弃材料的景观创造 | 第28-30页 |
·植物景观创造 | 第30-31页 |
·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延续 | 第31-32页 |
·互动活动参与设计 | 第32-33页 |
·棕地的景观再生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| 第33-36页 |
·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| 第33页 |
·棕地景观再生与文化创意产业 | 第33-35页 |
·棕地景观再生的艺术策划与价值体现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我国棕地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设计案例研究——以唐山市南湖公园为例 | 第36-50页 |
·南湖公园项目概况 | 第36-38页 |
·项目背景介绍 | 第36页 |
·项目建设概况 | 第36-38页 |
·基址条件分析与评价 | 第38-41页 |
·区位条件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原有用地性质分析与评价 | 第39页 |
·环境影响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棕地特征分析与评价 | 第40-41页 |
·项目再生设计研究 | 第41-45页 |
·开发策划定位 | 第41页 |
·场地生态恢复策略 | 第41-43页 |
·景观规划与再生设计 | 第43-45页 |
·公园的价值体现与文化产业的研究 | 第45-47页 |
·南湖公园的价值体现 | 第45-46页 |
·建立文化产业,增加经济创收 | 第46-47页 |
·公园的优秀实践成果与不足 | 第47-50页 |
·建成后的公园现状 | 第47页 |
·公园的棕地恢复情况 | 第47-48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48页 |
·游客的满意度调查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我国棕地开发治理的预想 | 第50-53页 |
·我国棕地开发的一般性途径 | 第50-51页 |
·准备阶段 | 第50页 |
·设计阶段 | 第50页 |
·实践阶段 | 第50页 |
·后期管理阶段 | 第50-51页 |
·棕地改造再开发的现实保障策略 | 第51-52页 |
·政策法规的保障 | 第51页 |
·资金体系的支持 | 第51页 |
·建立公共价值观 | 第51-52页 |
·棕地景观的发展预想 | 第52-53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