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赖斯奖得主的信息计量特征研究
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导论 | 第11-17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术语说明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| 2 研究综述 | 第17-23页 |
| ·国内研究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·对普赖斯奖获得者生平及其贡献的介绍 | 第17页 |
| ·对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力量及主题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·对普赖斯奖获得者的文献计量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概述 | 第19-22页 |
| ·对普赖斯奖获得者的评价 | 第19-20页 |
| ·对信息科学学者的共引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对单个普赖斯奖得主的引文分析 | 第21页 |
| ·对普赖斯奖得主群体的h指数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综述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3 普赖斯奖得主及其文献的特征分析 | 第23-40页 |
| ·获奖者特征分析 | 第23-34页 |
| ·国别与机构分布 | 第23-27页 |
| ·获奖者社会年龄特征 | 第27-30页 |
| ·获奖者学科背景因素 | 第30-34页 |
| ·文献数据的统计特征 | 第34-40页 |
| ·数据的控制及说明 | 第34-35页 |
| ·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| 第35-37页 |
| ·论文时序分布 | 第37-40页 |
| 4 普赖斯奖得主的h指数及引文研究 | 第40-51页 |
| ·h指数描述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h指数与论文数量、总被引数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获奖对被引次数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| ·代表性高被引文献 | 第47-51页 |
| 5 普赖斯奖得主的合作网络研究 | 第51-60页 |
| ·普赖斯奖得主间的合作网络 | 第51-54页 |
| ·普赖斯奖得主与中国学者的合作 | 第54-55页 |
| ·普赖斯奖得主科学合作与论文产量、影响力的相关性 | 第55-60页 |
| 6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引文网络的知识图谱 | 第60-67页 |
| ·关键词共现图谱 | 第60-63页 |
| ·引文网络图谱 | 第63-67页 |
|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| 第67-70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67-68页 |
| ·研究局限及展望 | 第68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| 后记 | 第75页 |